既喜欢水,又耐贫瘠,柳属植物顽强的生命力,让植物学者们对它津津乐道。张志翔认为,冬奥闭幕式上使用垂柳作为表演元素,造型美观的同时,又能够通过靓丽的绿色展现生机,他说:“造型柔美,但又有一种坚韧的气质,外柔内刚。”
柳树在我国是很普遍的植物
“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资料显示,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载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在史前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过“柳”字,中国柳树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历史记载,古蜀鱼凫王封树定界,用的就是柳树。“柳的种植地域特别广,容易成活,也容易识别,在中国园林景观中,是特别常用的一种植物。”张志翔说,柳树在我国随处可见,不论是河流旁,还是沙漠里,都有柳树,“柳树的观赏性,在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它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让人离不开的树种。”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提到荷塘两旁的树时,用了“杨柳和不知名的树”来形容,张志翔说:“这也能从侧面看出杨柳在我国的地位,不仅是百姓喜欢在村旁舍后栽种柳树,文人墨客也对它情有独钟,古典诗词当中提到的柳更不必说。”
“柳树在国内知名度这么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好养活,也因为它观赏性强,从它的功能上说,也有用来制作成薪炭,提供燃料,有一些品种的柳,还可以用来入药,比如阿司匹林里的有效成分,最早就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张志翔说。
折柳送别的历史由来
在中国古代,每逢春暖花开,古人多要远行,在交通不便的过去,每一次出行,都不知道再相见又是何年,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对杨柳的描述,也是第一次提及“折柳送行”这一习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记者,关于这一习俗的历史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