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题:我的村庄变了模样——农村人居环境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年底算账时,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盘岭村的账上比往年多了一项,是卖鱼收入的5万多元。
让人想不到的是,养鱼的水就来自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
“以前冬天,水往院子一泼成了冰,污水往村头河沟里一倒成了冰湖,春天开化后臭气熏天,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村民闫锁说。
他家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排进百米之外的“土壤微生物污水处理系统”的流入槽。经过12道程序,全村每天有20多吨污水变成清水。村里将清水引到养鱼池,去年卖了好几千斤鱼。
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背后是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让乡村振兴有“里”更有“面”。
从人畜混居到厕所革命,生活更卫生更方便
春节前,一场雨后,大山里的九曰村青翠欲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然而,这在余中良的眼里早已是日常,他以前并不喜欢这层层叠叠的大山。
九曰村,是黔桂交界的贵州省从江县一个小山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楼上住人、楼下养猪,是这里苗族同胞祖辈相传的生活方式。村民上厕所,只是搭几块木板解决。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飞,冬天冷得人直打哆嗦。赶上阴天下雨,便池上的木板还容易踩滑。
“小时候,老想着住新房。”15岁的余中良说。以前上厕所不方便,自己家房子一楼用来养猪养牛,厨房在二楼,猪粪和牛粪的味道时不时会窜上来,连吃饭都不香。
厕所曾是城乡差距的一大体现。城里孩子不愿去农村,城里媳妇不愿回乡,上厕所不方便是很大的原因。更大的问题是健康隐患。有研究显示,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