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3)

科企联手,合作共赢。“企业育种,最头疼的是人才,咱得学会‘借脑’。”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说,与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尝到了甜头,“农科院提供小麦品质检测设备,还有专家指导,我们合作繁育的‘青丰1号’小麦种子,深受市场欢迎。”

种业基地、产业园区是重要平台。以全国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保障了全国70%以上作物用种需求。去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种业基地。中央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与龙头企业共建。通过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让优势企业安心扎根,带动生产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江西遂川县禾源镇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参与制种的稻农都是老熟人了,今年又为他们选了几个好品种。”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代理商、遂川县农兴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近生介绍,接到订单后,通过管理、收割、晾干、除杂、统一收购,提供制种一条龙服务。“跟单纯种地相比,制种对于田管、烘干、除杂等要求更高,效益也更好。”禾源镇禾源村农民郭建英说,去年管理了78亩制种田,毛收入达20万元左右。

我国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建设。海南南繁基地光热条件得天独厚,育种周期可以缩短1/3到一半,全国有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这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说:“我们筛选出了一些在高温条件下、不同环境下米质相对稳定的资源。”如今,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培育。

谢焱说:“2022年将在主粮,包括大豆、油料等方面,新认定一批基地,支持一批基地来满足我们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