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去年7月1日起施行已经差不多一年时间了,这一年来,上海居民是否已经习惯了区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他们都有那些心得呢?来看记者近日的探访。
精细管理推动 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城上城小区,位于上海静安区,是一个有1500多户居民的大型居住区,一年前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整个小区撤桶并点,设置了5个垃圾定时投放点,每天早间、晚间的7点至9点,是垃圾投放点开放时间。晚上7点多,记者在投放点看到,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内,倒掉湿垃圾后,也会把垃圾袋扔到干垃圾桶内。
现在,小区的湿垃圾分出量,从去年7月份的每天不到20桶,增加到目前的每天40多桶,分类达标率也保持在97%以上。
记者了解到,小区居委会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式方法也是在不断细化改进的。一开始,垃圾投放点是全天开放;经过几个月后的适应后,最终确定为早间、晚间7点到9点定时投放。为了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今年初,垃圾投放点还设置了破袋和洗手装置。
科技助力 沿街商铺垃圾分类"一网统管"
精细化治理,一个小区一个方案,为了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上海还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现在,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了90%以上。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成效逐步稳固,但上海20多万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推进,却难度颇大,怎么办?来看他们的“一网统管”新办法。
上海浦东新区北艾路上,分布着近百家餐饮、水果店等各种业态的沿街商铺,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些商铺产生的生活垃圾,每天由垃圾清运车分别在上午下午两次上门收集。记者注意到,这些沿街店铺的门口,都有一块带二维码的门牌,垃圾清运员收集垃圾前,会手机扫码,将店铺垃圾分类情况拍照上传,如果发现存在垃圾混投的情况,会向店铺工作人员指出问题,并在手机上给予“差评”。
差评并不意味着结果,接下来,差评信息立即在浦东新区北蔡镇的“一网统管”平台上,形成工单,被推送到负责这条街道的城管队员手机上,正在巡查的城管队员很快就来到了这家餐饮店。
城管队员: 我们看到有个工单,干垃圾里面有可回收物,可回收物要放置在专门的可回收物的垃圾桶里的,干垃圾里面不能有可回收物,不能有湿垃圾,干垃圾包含纸巾纸袋子什么,你跟店长说一下,然后对店内员工也加强培训,了解一下哪些垃圾应该放在哪里。
从垃圾清运员发现问题,到城管队员上门处置,整个管理过程不到2个小时。北蔡镇今年6月1日启动试点,将全镇1800多家沿街商铺垃圾分类工作信息,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如果一家店铺30天内出现三次差评的情况,就会依法受到处罚。
垃圾资源化利用 提升末端处置能力
今年内,上海将把全市20多万户沿街商铺,纳入垃圾分类考核范围,通过“一网统管”智能平台,提升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可以看到,上海的垃圾分类前端工作成效明显,那么,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怎么样呢?
湿垃圾又脏又臭,但经过粉碎、蒸煮、提油等步骤,被送入厌氧罐发酵,产生的沼气就可以燃烧发电,一吨湿垃圾可生产80立方米沼气,大约转换成150度电,湿垃圾中杂质含量越少,转化率就越高。
根据上海绿化市容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上海湿垃圾分出量9796吨/日,干垃圾处置量15351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为6266吨/日。其中湿垃圾分出量同比增加73%,是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的最高峰。记者探访的这家正在处理湿垃圾的企业,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满负荷运转,二期工程将于7月份正式投产。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目前上海正全力推进干湿垃圾末端设施建设,到今年底,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每天将超过3.28万吨,不仅能够匹配垃圾产生量,还能为今后留足“余量”。
新华社上海6月3日电(王婧媛 许晓青)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而暂时关闭的“赖声川专属剧场”——上剧场,2日晚在上海徐家汇恢复演出。 当晚上演的剧目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经典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 题:精细治城,上海“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智治力” 新华社记者季明、周琳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入口(2019年8月31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