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去年7月1日起施行已经差不多一年时间了,这一年来,上海居民是否已经习惯了区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他们都有那些心得呢?来看记者近日的探访。
精细管理推动 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城上城小区,位于上海静安区,是一个有1500多户居民的大型居住区,一年前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整个小区撤桶并点,设置了5个垃圾定时投放点,每天早间、晚间的7点至9点,是垃圾投放点开放时间。晚上7点多,记者在投放点看到,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内,倒掉湿垃圾后,也会把垃圾袋扔到干垃圾桶内。
现在,小区的湿垃圾分出量,从去年7月份的每天不到20桶,增加到目前的每天40多桶,分类达标率也保持在97%以上。
记者了解到,小区居委会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式方法也是在不断细化改进的。一开始,垃圾投放点是全天开放;经过几个月后的适应后,最终确定为早间、晚间7点到9点定时投放。为了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今年初,垃圾投放点还设置了破袋和洗手装置。
科技助力 沿街商铺垃圾分类"一网统管"
精细化治理,一个小区一个方案,为了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上海还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现在,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了90%以上。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成效逐步稳固,但上海20多万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推进,却难度颇大,怎么办?来看他们的“一网统管”新办法。
上海浦东新区北艾路上,分布着近百家餐饮、水果店等各种业态的沿街商铺,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些商铺产生的生活垃圾,每天由垃圾清运车分别在上午下午两次上门收集。记者注意到,这些沿街店铺的门口,都有一块带二维码的门牌,垃圾清运员收集垃圾前,会手机扫码,将店铺垃圾分类情况拍照上传,如果发现存在垃圾混投的情况,会向店铺工作人员指出问题,并在手机上给予“差评”。
新华社上海6月3日电(王婧媛 许晓青)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而暂时关闭的“赖声川专属剧场”——上剧场,2日晚在上海徐家汇恢复演出。 当晚上演的剧目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经典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 题:精细治城,上海“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智治力” 新华社记者季明、周琳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入口(2019年8月31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