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高原之音

高原之音
2020-06-17 21:11:01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6月17日电 题:高原之音

新华社记者周相吉、刘坤

6月中旬,记者行走川西高原,一些声音总在耳畔回响。

“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叮当”……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里,村民墨吉盘膝而坐,左手拿着錾子,右手拿着扁平的铁锤,有节奏地敲打着。錾子下,一幅石刻画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经常会梦见这种‘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听极了。”墨吉说,他家是壤塘县茸木达乡洞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他和三个孩子,以前没有收入来源,仅有的4亩土地只能种点青稞,真的是“穷得叮当响”。而现在,他不仅脱贫,还通过石刻技艺走在“致富响叮当”的路上。

2014年之前,墨吉并不会雕刻石刻作品,也很少听到这种“叮叮当当”的声音。2016年,县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石刻传习所。墨吉与附近村里的一些贫困户一起,成了学员。从选石、勾画、雕刻、上色等工序学起,墨吉很快就熟悉了石刻作品的制作。现在,他已经从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

石刻传习所所长班玛罗尔吾告诉记者,这些石刻,小的能卖几十元,大的能卖上千元,有的甚至可以卖到一万元以上。以墨吉为代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石刻制作正在改变自身的命运。

公园前,潺潺的河水奔流不息。上游几公里处的一个河谷地带,是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热不卡小组。

“突突突,突突突”……河谷中传来微耕机的声音,那是村民尚壤在蔬菜基地里耕地。他双手扶着微耕机把手,很有节奏地推动着机器前行,脚下是不停翻滚的黑褐色新鲜泥土。

尚壤是瑟谷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半亩地。多年前他靠挖药材为生,经常去很远的地方采药,日子寂静得可怕。最近,尚壤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成为当地一家农牧产业公司的员工。该公司在瑟谷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一个高原蔬菜基地。经过培训,原本对种植一窍不通的尚壤现在对播种、耕地相当熟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