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变好了,人心也变得更美了。“我们村以前特别落后,全村90户人,其中54户就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发生率高达61%;现在整村脱贫,未脱贫0户0人;以前村里的男青年都是出去当‘上门汉’,现在都把女朋友娶回家了。”竹园村支部书记陈建军自豪地说,“我们村民风十分淳朴,家家户户亲如兄弟,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打架的事情;而且谁家需要帮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义无反顾,尤其是修房盖屋时全村壮劳力都会来帮忙,我家修了三层楼,工钱还不到一万元,全靠村里人帮衬。还有就是近几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好多像张小艳、陈静、张杰、陈业江等有能力的‘产业达人’。”
张守德原先在广州务工,由于身体原因,2013年返乡后,一直在家里发展,2018年被康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定为“光荣脱贫户”,现在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今年又种植了20斤种子的金色大黄,妻子在广州务工,女婿在西藏开饭馆,小日子过得蛮不错。陈业江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鱼塘,5万尾虹鳟鱼正在育苗期。“养蜂网红” 张小艳,大鲵养殖大户陈静,香菇种植模范户张杰、陈勇等众多的产业能人都齐聚竹园村,为实现富裕幸福的小康村努力奋斗。
“我们村没有懒汉、没有闲人,家里有产业的就好好发展产业,没有产业的就外出务工。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份把天麻种上后,就外出务工,11月份又回家挖天麻,每家每户的收入都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是2013年的2倍。”陈建军说,“去年中建集团帮我们创办了扶贫车间,又给全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购买的新加工设备,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为乡亲们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一个村,有了产业,就有了血液,有了活力。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竹园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先后成立魔芋种植、土蜂养殖、中药材种植和大鲵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4个,综合实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发展土蜂养殖1500箱,魔芋种植100多亩,香菇种植大棚22座,袋料香菇73000余袋,种植贯叶连翘、乌药、天麻、茯苓等各种中药材210亩;发展大鲵仿生态规模化养殖大户6户,分散养殖农户11户,培育苗木银杏15亩,壮大了全村产业规模,形成了多种经营的良好态势,为全村长远稳定脱贫夯实了产业基础。同时,按照远抓产业,近抓劳务的思路, 组织劳务技能培训、科技培训120人,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稳步脱贫。
扎根深处,破土而发,这是“竹子定律”,也很符合竹园人的发展规律。“孝顺、勤劳、勇敢、感恩”已深深根植于竹园人的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拼搏精神抒写着新时代新农人的幸福美丽篇章。
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白杨父老都是践行人。对于今后的工作,康县白杨镇党委书记王建贵说,“我们镇将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稳脱贫、促增收、防返贫’为重点,全面培育多元富民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提升脱贫质量,坚决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提升乡亲们的满足感、幸福感。”(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焦杨红 王凤文)
新华社兰州5月8日电(记者张新新)种了半辈子地的李享志终于在2019年走出了家乡的大山,成了中建一局西南分公司重庆项目部的一名工人。除了身份的转变,带给他的还有生活上的巨大改变
“瓦子坝通班车啦!”这是2018年5月份甘肃康县三河坝镇最大的新闻。多少年来,瓦子坝人被“出行难”牢牢地卡住,“山货”出不去,“能人”进不来,村干部去镇政府开个会都得3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