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6日电 题:不寻常的耕耘,不一般的收获——我国夏粮主产区夏收观察
新华社记者
芒种到,麦金黄。眼下,我国夏粮主要作物冬小麦进入集中收获期。一台台收割机在麦田里往返穿梭,丰收在望。
面对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各地通过超常规助农措施,努力降低疫情等对夏粮生产的影响,取得了积极而明显的成效。那一粒粒归仓的收获,是对耕耘的回报,更是中国应对挑战开启新局的底气。
在安徽省定远县张桥镇南杨村,农民驾驶小麦秸秆打捆机在麦田里作业(5月29日摄)。新华社发(黄博涵 摄)
历艰辛:开镰来之不易
时下的江淮大地,蓝天下金色麦田耀眼夺目。
“今年小麦从种到收遇到不少困难,没想到收成还挺好,亩产比去年要高200斤。”张海清是安徽省定远县种粮大户,流转了1200多亩地,种了多年的麦子,今年格外感慨。
冬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七八个月时间。作为每年收获的第一茬粮食,产量受制于天气好坏、病虫害轻重等多重因素。
张海清的麦子去年10月播种,今年5月28日开镰,“播种时遇到干旱,好不容易麦子种下去了,返青田管时又遇到疫情。”
“县里给我开了运送农资的绿色通行证,农技人员通过微信群及时提供信息,开具个性化的‘田管处方’。”张海清说,得益于政策“及时雨”,小麦保住了。
5月下旬以来天气晴好,午季小麦各主产省相继开镰收割。截至6月4日17时,安徽、河南两省已分别收获小麦4049.6万亩和6900万亩,收获进度分别达到94.2%和80.7%。
在河南省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时建中家的16亩小麦丰收了。看着儿子忙着联系收割机和粮食经纪人,父亲时中龙打心眼里高兴。
疫情严重时,小麦恰逢“一喷三防”关键期。一家老少都在家里,打工也出不去,时中龙一度日夜焦心,“这几亩地再收成不好,今年的日子可没指望了。”
幸好村干部及时与农资供应商联系对接,第三天农药就送到了村口疫情防控卡点。
“以前儿子外出打工,‘一喷三防’往往做不到位。今年时间多,农药也不缺,反倒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捧着金黄的麦粒,时中龙笑得合不拢嘴。
“疫情给今年小麦生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除草、施拔节肥、防治赤霉病等全都不能耽误,否则产量必将受创。”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召荣说,“重重考验之下,开镰丰收着实来之不易。”
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助丰收:政策到位、科技强援
春耕伊始,疫情给农业生产造成冲击。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措施陆续推行,确保战“疫”、生产“两不误”。
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农业农村部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积极作为、精准落实,明确解决办法,力保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供应。
在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收割机在收获小麦(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经历秋冬种、春管、夏收,亿万农民迎来夏粮十七连丰。我国粮食在产量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保持稳产高产,中国粮仓经受住了困难和考验。沉甸甸的十七连丰,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回报,为我国应对挑战开启新局增添了信心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于文静)截至15日,全国夏粮收获已达九成。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夏粮面积稳定、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夏粮面积4亿亩,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