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无烟环境,离我们还有多远?——世界无烟日前夕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今年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公共场所禁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善政”。在控烟地方法规实施多年后,控烟效果究竟如何?我们离无烟环境有多远?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发现,控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死角”,创建无烟环境尚需个人、家庭、社会久久为功。
控烟见成效:人口吸烟率降低 劝阻吸烟比例提升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近5年以来,北京市人口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19年的20.3%,大约减少55万烟民。”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说,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这使控烟任务更加具体化。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宣传烟草危害,长期坚持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和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全市共创建商场、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无烟单位过千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也介绍,2019年最新调查显示,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进一步改善,“无烟具”场所、“无烟蒂”场所和“室内无吸烟室”场所分别为94.6%、89.6%和98.9%,场所内吸烟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对吸烟行为有人劝阻或执法”的场所比例从49.3%上升至54.5%。
上海还积极推进戒烟服务网络建设,除了戒烟门诊,市民拨打12320戒烟热线也可得到贯穿戒烟全程的指导。
公共场所控烟出现“新死角”
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作为控烟重点,公共场所禁烟的任务仍任重道远。记者在成都火车南站外广场发现,火车站里不能吸烟,但不少烟民都会在进站前吸烟,有一些烟民还随地乱扔烟头。
新华社日内瓦12月19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9日发布报告称,得益于各国政府多年来的控烟行动,全球男性烟草使用者人数首次停止增长,并将于2020年下降。该组织认为这是全球控烟行动的一个转折点
武汉晚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谯玲玲)元月1日起,武汉最严控烟令全面实施。武汉市第一医院专家联合发声,呼吁公众认识吸烟及二手烟对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共同营造全民控烟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