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3日电 题:路在“双手”——新疆牧民才次巴图出天山记
新华社记者许晟、尚升、符晓波
遇见才次巴图是在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项目现场。这位38岁的蒙古族青年正在工地做些卸货、搬运类的杂活,“一个月赚6000元”。说话时,他腼腆又开心。
似乎是一种约定,才次巴图的脱贫故事,大多和路有关。
才次巴图的家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阿拉沟乡夏尔尕村——一个天山深处的小山村。
他家世代以放羊为生。“转场的时候是骑马,近200公里的山路,需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到。转场路上吃住都很艰苦,好几天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是常态。”才次巴图说。
也就是在才次巴图出生后的那几年,路过阿拉沟的铁路开通运营,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许多新观念、新思想。从小的耳闻目见,让他模糊地知道了山外的世界。
2008年,才次巴图结了婚。他意识到,几只羊的家产,已经不足以支撑起这个不断扩大的家庭。出天山,成为他的渴望。
也就是在这一年,才次巴图托人打听好了工厂,告别家人,辗转八九个小时的火车、汽车,来到和静县巴仑台镇一家炼铁厂打杂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
实际上,从夏尔尕村到巴仑台,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当时没有班车,只能从和静县转车,一年也难得回趟家。”才次巴图说。
巴仑台的打工经历,增加了才次巴图的收入,也增长了他的见识。
3年后,托克逊经阿拉沟到和静的S301线开始拓宽改造,使夏尔尕村到巴仑台的行车时间缩短为3个小时。才次巴图也借此慢慢走出天山,在和静县、库尔勒市等多地打工。
“近几年,夏尔尕村也开通了到和静县的班车,一个月能回两次家。”才次巴图说。
新华社武汉3月19日电 题:阿依努尔:天山“明月”照江城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黎云 阿依努尔,维吾尔语意为“月光”。50岁的维吾尔族军医阿依努尔,是第一次出疆执行医疗救援任务
5月4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基长镇茶亭村工人正在进行高铁梁体钢筋绑扎。 徐 朦摄(人民视觉) 5月4日,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工人冒着高温奋战在岗位上
原标题:新疆天山天池“开湖”4月25日,一艘游船行驶在新疆天山天池景区水面上。 当日,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启动首届“开湖节”,景区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旅游业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