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5月6日电 题:父子俩的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5月2日晚,忙完手头的工作,张俊从贵州普安县九峰街道云庄村赶回普安县人民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母亲的病房,张俊给儿子张力宇打了微信视频电话,让张力宇和奶奶聊会儿天,宽慰她好好养病。
“张力宇是他奶奶带大的,祖孙俩感情比较深,他在驻村不能回来,就视频让他们祖孙俩见见。”张俊一家三口都是驻村干部,张俊在普安县九峰街道云庄村,妻子蒋冬梅在普安县南湖街道大湾村,儿子张力宇在镇宁县简嘎乡喜妹村。
张俊是家中的“驻村老前辈”,2017年11月,他被选派到云庄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到村后,张俊和同事带领村民发展玛瑙红樱桃、脆皮李种植和养殖长毛兔、肉牛、猪等产业,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2019年,张俊和同事又引导村民种植万寿菊105亩,补种玛瑙红樱桃416亩,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2019年云庄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90元。
2019年10月,普安县要迎接贵州省的评估验收。那段时间,张俊没日没夜地忙着,时常加班到深夜。为了提神,他重新抽上了已经戒了2年的烟。“我患有咽炎,当初为了身体着想,就把烟戒了。”张俊笑道。
2018年7月,张力宇大学毕业进入安顺市人民医院工作,同年12月被选派到镇宁县简嘎乡喜妹村驻村。得知儿子要驻村后,张俊给他提了6点建议。
“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要带着怨气干工作,被动去做不如主动作为;工作中要谦虚,对待百姓要用心、耐心,把他们当亲戚朋友处;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单位派你们去驻村是去开展群众工作,而不是享受……”父亲的话,张力宇谨记在心。
驻村前,张力宇和父母话不多,驻村后,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他会向父亲讨点经验,“现在和他们的共同话题多了。”
新华社济南4月26日电 题:通向大山深处的“扶贫公交”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闫祥岭 清晨六点,818路公交车在川道村村委会门口发车了。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是川道村人一天开始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