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同时也是个契机,让大家看到了乡村医生的力量。”刘庆民说。作为为数不多的基层医务人员代表,他从未停止对乡村医生制度完善的思考。
刘庆民坦言,当前乡村医疗空白点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与他所处的偏远山区相似的环境中,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他曾赴浙江安吉、山东潍坊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医生制度构建及培养的建设性举措,这名人大代表还将在今年的两会上继续呼吁并提出建议。
“很多乡村医生为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但待遇始终跟不上。”刘庆民说,今年两会上,他将继续呼吁解决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收入和补贴的额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安心在村里驻扎。
除此之外,他也将提出建议,探索更加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为乡村医生群体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乡村医生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是‘60后’,将慢慢退出一线,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刘庆民说。经过进一步调研后,刘庆民完善了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机制的建议。
刘庆民提出,乡村医生培养可遵循“从本村来,回本村去”的原则,“本土化”有助于医患沟通,建立有“人情味”的医患关系;同时要加大投入,设立乡村医生培养专项经费,并且针对偏远山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另外还要解决年轻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其收入待遇,确保他们“留得住、用得上”。
而刘庆民口中的“本土化”,首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在隈泉庄村,除了刘庆民,还有一位35岁的医生,正是刘庆民的儿子刘壮壮。自从刘庆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很多时候都是壮壮一人在卫生室值守、出诊,他的表现让父亲倍感欣慰。
如今,壮壮已慢慢接过父亲手中的乡村医生大旗,也立志在乡村服务下去。刘庆民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