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30日电 题:脱贫小扫把 致富“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闵尊涛
如今,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南庙村,55岁的贫困户张家秋每天都拄着拐杖,一头忙着自己扫把车间的生产工作,另一头还要为100多公里外的贫困村东村村的扫把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年前,东村村的干部就打电话来,要我过去帮助办扫把厂。”对这些主动找上门来的合作,张家秋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在张家秋看来,他之所以能够脱贫致富,除了自身努力外,更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8年前,在外地加工烟花爆竹的张家秋在一次生产事故中遭遇意外,全身90%的面积被烧伤。3年下来,为治疗烧伤,欠下了10多万元债务,当时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和3个在上学的小孩。这场变故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2014年,张家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下半年,在床上休养了3年的他觉得不能再这么躺下去了,为了尽快康复,他开始每天拄着拐杖从村头走到村尾。
一天,拄着拐杖散步的张家秋遇到一位正在收购棕丝的湖南客商,得知客商要把棕丝运回去做扫把,细心的他看到了机会,“既然原材料都是本地的,人家能做,我也能做。”
张家秋和客商约定,对方再来时带一把当地的扫把给自己琢磨。半个月后,客商又来收购棕丝,带来了他要的扫把。在张家秋看来,扫把制作很简单,但将扫把拆掉后,他发现自己怎么也扎不回原来的样子。
为了学习扫把制作技术,张家秋拄着拐杖辗转多地,甚至去湖南找了那家扫把厂的客商。
“他知道我的来意和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教我怎么扎扫把,而且答应到江西实地指导。”张家秋说。
学会技术后,张家秋开始在家里扎扫把。袁州区残联知道他的想法后,鼓励支持他成立专业合作社。为解决销售难题,镇里的帮扶干部带着张家秋去宜春各中小学、环卫部门等单位上门推销扫把。
新华社南昌2月18日电(记者陈毓珊)记者从江西省宜春市教育体育局了解到,连日来,为做到学生学习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宜春市多举措推进线上教学工作,确保“延迟开学不停教、不停学”
新华社南昌12月5日电 题:江西宜春:“瘦”街道,“壮”社区,便百姓 新华社记者张书旗、黄浩然 谢小波头一天在手机客户端上预约办理“二孩准生证”,第二天下午到所在的湛郎桥社区党群服务站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