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2020-04-25 11:16:01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4月25日电 题: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新局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屈凌燕、程士华、陈刚

草长莺飞的季节,长三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

修城际铁路、建产业集群、补社会短板……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春潮激荡。

按照中央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抓紧施工,通过更紧密的协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释放一体化红利,努力让经济“引擎”全速运转。

  以增量带存量 长三角“底盘”稳固

7天连续修订4版应急方案,加强疫情全方位防控……位于江苏苏州的盛虹控股集团,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2月底恢复产能,一季度外贸销量正增长。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海外需求下滑明显。直面挑战,盛虹内外兼修,一边开辟国内市场,一边依托去年获批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对迪卡侬、优衣库等很多大品牌而言,中国仍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们积极发展内销客户,目前整体产销比较平衡。”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化被动为主动,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占中国经济总量20%左右的区域,长三角“底盘”稳固:

——上海新兴产业“韧性”十足。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7%,但一些代表发展新方向的行业复苏较快。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同比增长15.3%,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从供给侧看,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方面拥有较多的项目储备,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上海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江苏放大比较优势,3月份工业增速“翻红”。统计显示,一季度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其中,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1至2月提高22.1个百分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光辉说,江苏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目前江苏正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工厂”2.0版。

——浙江顶住压力,外资招引实现正增长。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9家,实际使用外资271亿元,同比增长0.3%。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一季度新增外资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存量外资的追加投资,显示出外资对浙江营商环境的认可。

——安徽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统计显示,一季度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5%,但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9%,教育投资增长16%。“3月份以来,安徽的用电量、高速公路车流量明显回升。我们判断,下阶段区域经济会延续回升态势。”安徽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肖志颖说。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浙江台州,吉利汽车的发家地。今年3月份,吉利又宣布在台州增加投资。这次投资的方向不是汽车,而是卫星。

面对外界的众多不解,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娓娓道来:“从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车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市场好转,而要看准发展趋势,主动迎接变革。”

以台州的卫星试验中心为依托,吉利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推动企业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按照计划,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将有两颗卫星上天。

吉利只是一个缩影。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新经济的竞相成长,打开了长三角发展的新空间。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全面复工。这个中心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机架的装机能力。

无论“云经济”“宅经济”还是“非接触经济”,你我浏览的每个网页、发送的每个订单,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存储。给海量大数据提供“粮仓”,长三角各地的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阿里宣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千亿级投资计划,江苏计划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程说:“传统基建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新基建则更多依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的投入。”

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雄厚,好比电脑硬件较强。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软硬件配合,可以驱动经济结构的系统升级。“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居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成为新基建的‘样板间’,为全国输出经验。”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钛米机器人,疫情暴发后全公司没有休息过。“不夸张地说,我们研制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卖成‘期货’了。”钛米创始人潘晶说。

身高1米多,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钛米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服役”。潘晶表示,企业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机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术“打底”,才让今日的暖心“大白”走进现实。

趁热打铁,持续加码芯片、药片等“硬核”产业。今年一季度,张江科学城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税收收入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核心经济指标全部正增长。”上海市科创办专职副主任吴强说。

安徽的新经济同样“飘红”。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产量分别增长1.1倍和44.2%,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分别增长27.9%和24.5%。得益于在线消费的增长,目前安徽日均快递业务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变压力为动力、实现化危为机,长三角要持续聚焦“五个新”:抓好新基建、培育新经济、扩大新消费、推广新服务、探索新机制。

  一体化快马加鞭 发展成色愈足

今年以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几乎每周都要在上海市中心和执委会驻地来回跑。抓复工、编规划、定项目,在执委会的协调下,示范区年度42项重点工作目前全部敲定。

“示范区横跨两省一市,一方面我们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办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张忠伟说。

华为在示范区投资100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预计6月底前开工1到2个组团;沪苏湖铁路等基建项目,计划年内开工;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站在示范区的规划图前,一个个标志性节点,好比一朵朵跳动的火焰。

“在今年的防疫复工中,长三角率先形成了区域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协同互助、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提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阮华彪说,以抗疫药物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为突破口,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1+1+1+1>4的效应,本身就是一个释放新动能的过程。“我们调研发现,在疫情中长三角一些企业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受阻,转而在区域内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固链补链扩链行动,长三角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

一体化,一张图,一盘棋。今日长三角,外部挑战愈大,内部抱团愈紧,发展成色愈足:

东有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西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一体化示范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江苏推进产业创新、省内全域等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社保、就医、养老等一体化制度创新;

浙江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重大决策部署融入一体化建设;

安徽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一体化作出安徽贡献……

从“蓝图规划”到“施工落实”,长三角“引擎”全速运转,将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拓展新天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