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雄安新区目前已转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如今,这里聚集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他们在新区奋斗,见证着新区的成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 将雄安新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三周年之际,一起来听三位不同行业的代表,谈谈他们追梦雄安的故事。
新华社石家庄3月30日电(记者高博 曹国厂)“我觉得我能够来雄安奋斗一场,能够为筑梦千年大计添砖加瓦,是我未来人生最值得回忆和遐想的一段时光。”雄安新区安新县三台镇党委副书记兼新庄窠村包村干部鲁昊说。
时光倒流回2018年7月,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学博士的鲁昊主动请缨,通过选调生考试,来到雄安新区工作。他也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批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招录的定向选调生中的一员。
“毕业时新区来学校招人,我想能够亲自参与推进雄安新区乡镇治理现代化建设,见证新区成长,也是一种幸福。”鲁昊说,他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担任了22年村支部书记,从小潜移默化受爷爷影响,也想着有一天能为乡亲们做点事。
三台镇制鞋产业集聚,被誉为“北方鞋都”,最多时拥有制鞋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11万人。鲁昊告诉记者,雄安新区设立后,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并不符合新区定位,亟须转型升级和外迁。
“一开始这些企业并不愿意往外迁,一个企业主还给我说,除了制鞋,其他都不会,他们有很强的本领恐慌,外迁出去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鲁昊说。
为做企业的思想工作,鲁昊走遍了全镇12个乡村所涉及的企业,为他们解读雄安新区规划理念。“我还联系权威专家来三台,为企业代表集中讲课,帮助他们分析研判未来发展方向。”鲁昊说,“现在一些企业主已经由不想迁到主动迁,不少企业已经在其他地方开设工厂,三台镇制鞋从业人数明显下降。”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素有“华北之肾”之称。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重要基础是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三台镇有几个村子临淀,以前淀边百姓经常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淀中。
“要老百姓改变半辈子的生活习惯的确很难。”鲁昊就和同事一起,深入淀区给他们细致讲解,为什么要把这些污水和垃圾全部统一处理,为什么不能再往淀里排污水。随着工作深入,淀边区老百姓也逐渐养成了爱淀、爱鸟、爱秀林的环保意识。
前不久,鲁昊到村里去,又碰见了当年跟他聊过天的老乡,就询问现在村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是否还往淀里排放,老乡打趣地说:“就算把污水喝了,也绝不会让一滴污水入淀。”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白洋淀湖心区断面水质为Ⅳ类,与此前五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均大幅下降。
因为是学地质学出身,来到雄安新区之后,鲁昊还结合自己所学的地质学知识,经常深入到淀区,做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文、地质等方面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还在编纂一本关于白洋淀的专业著作。
未来雄安新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提出,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动。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鲁昊告诉记者,对三台镇目前存在的一些文化遗产、历史古迹进行保护和数据收集、统计、整理,是一项紧急工作,也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鲁昊目前正对三台镇现在还在世的老党员、老扶贫带头人进行回访,同时对老建筑、老物件等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
在雄安新区,鲁昊补上了基层治理这门必修课,学到了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建设雄安新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年轻人报效国家的壮美人生际遇,我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为千年大计丈量,用自己的汗水去为国家大事耕耘。”鲁昊说。
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对各省约1.1万个重点投资项目统计显示,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总体复工率为89.1%;重大铁路项目、重大能源项目以及重大外资项目已基本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