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21日电 题:上海:一位“下沉干部”的机场防控日志
新华社记者郭敬丹、吴霞
午夜时分,常延润乘坐的班车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P1停车场,等待他的是从零点到早上8点的一次夜班。
浦东机场并不是常延润的工作单位,却是他连续奋战了十几天的“新战场”。作为上海市静安区民防办副调研员,常延润下沉一线,到机场支援重点国家入境人员接送工作,他是静安工作组的组长。
口罩、手套、防护服,“全副武装”成“大白”后,常延润走进机场的临时转送工作区。连接T1、T2的走廊已和平时大不一样,这里有上海各行政区的接待点,一个个蓝底白字的牌子上分别写着区名,桌子上放着中、英、日等各种语言的告知书,和常延润一样的“大白”们为辖区内的入境人员登记信息,并安排这些体温正常、无症状的旅客按有无居家隔离条件,分别将其转送至各区“临时集中留验点”进行核酸检测,或送至集中隔离点进行14天的隔离。
到浦东机场后,常延润手机里多了十几个工作群,有静安区的、机场的、社区的,新加的联系人有民政的、公安的、街道的……在同组工作人员眼中,常延润“是我们的总调度”,有不懂的、卡壳的,都要去问他。
“我也是经过了这十几天的战斗,把工作流程不断理顺、优化。”常延润是3月6日第一批到达浦东机场的静安区“下沉干部”,当天到了就24小时没回家。“千头万绪,得熟悉情况,协调各部门,索性就连着干下来了。”
而在这之前,常延润3月2日刚刚结束近一个月在上海火车站的防疫志愿服务。从“铁路大门”到“空中大门”,疫情防控期间,常延润的工作地点几乎都在一线。目前,机场工作组24小时3个班次轮值,常延润已经很久没有过真正的休息日了。
离开办公室,工作时间变成了白班夜班交替,还得时刻面对风险,会不会怕?常延润说,担心在一开始确实会有,但这种心情会随着工作的实践而消减。“其实就是忘了,也顾不上累,进了机场精神就比较亢奋,遇到什么问题要马上想办法。”常延润说,作为党员干部,防控一线有需要,就要毫不犹豫地顶上、不折不扣地做好。
和他想法一样的“同事”不少。这些“同事”来自各条线、各部门,原本的陌生人迅速凝聚成高效的团队。以静安区为例,有近40家机关单位派出干部下沉机场支援。“说来也感慨,大家之前互不认识,但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工作起来就很顺畅。”常延润说。
这个目标,就是做好服务保障,让上海的落地分流排查、接送转运和属地社区管控之间这“三大闭环”牢不可破。
白天到港的航班更多,常延润和组员也会更加忙碌,但他们依然把亲切耐心的态度留给旅客。下午1点,从加拿大回来的留学生田正宇推着行李车来到静安区接待点,登记信息、等待转送。“回国路上其实挺紧张。”田正宇说,“但下了飞机感觉各个防控环节都很严密,工作人员很亲切,他们的服务让我的心也踏实了。”
完成登记,协调好转送车辆后,工作人员就会召集正在等待的旅客起身去乘车。听到“大白”说出“走,我们回家了”,旅客疲惫的脸上也会眼神一亮。
这样的场景,在24小时里反复出现。为进一步防控境外输入疫情风险,上海从3月20日零时起,将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增至24个,并将根据全球疫情发展趋势继续动态调整重点国家名录。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侠克)记者21日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21日0时至12时,北京市新增5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其中英国3例,西班牙、法国各1例;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