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0日电(记者王靖 安路蒙)筷子一头连着嘴巴,另一头连着的可能不是珍馐美味,而是病毒和疾病。我们和文明饮食的距离,也许就差一双公筷。
“口水菜”正在污染人们的舌头
“大家一起吃饭就是图个热闹,喊服务员上公筷,会让大家感觉别扭,显得自己很矫情。”从事房地产工作的浙江宁波市民魏玮说,公司同事都是年轻人,经常凑在一起聚餐,但很少用公筷。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出差,有些与工作相关的饭局往往坐满一桌陌生人,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根本不知道对方健康状况。有人夹菜时爱在盘子里挑挑拣拣,有人喝汤不用碗,从盆里一勺一勺地舀着喝,甚至还有人把咬过的黄瓜往蘸酱里蘸。“提醒别人用公筷公勺吧挺失礼的,像嫌弃别人脏一样,我只好假装不饿,少吃或不吃。”
和家人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我跟公婆一起住,老人爱用自己的筷子给小辈夹菜,我提议用公筷,没想到老人强烈反对,差点引发家庭矛盾。”河北保定的孕妇宋女士说,一些长辈觉得用公筷又麻烦又生分,短时间很难转变传统观念。
近日,随着餐饮行业恢复营业,经过疫情大考的人们开始重视使用公筷,但多数饭馆、酒店的服务仍然没跟上来。记者在一西部城市走访发现,不少火锅店生意热闹,戴口罩、测体温、登记信息等防控流程一项不缺,然而进入涮锅环节便打回原形,店家不提供公筷,客人们拿着自己舔过的筷子在锅里上翻下涮。顾客徐先生说:“餐厅没放置公筷,自己也不好意思要,只好将就一顿。”
即便实行了公筷制的饭店,实际运行情况也不太理想。呼和浩特市民王斌告诉记者,一般餐厅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样,吃着吃着就分不清了,尤其是桌上的人喝了点酒以后,公筷基本上就成了摆设。
以科学、理性战胜未知和恐惧,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彼此,这应是一种文明自觉,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守卫人类共同命运的抗疫行动随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