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困难重重,但胡小玉觉得可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内功:包括每周一次的远程组会和小组讨论,文献阅读与分享以及写作指导,“期待一朝功成,重返实验室时,个个真气充盈、出招迅猛”。
中国的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开始远程授课。“近4000门课全部上线,可能是历史首次。”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对记者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也转为线上教学。
多位教师说,直播授课最大挑战在于缺乏学生即时反馈,各种操作也影响教学连贯性,需慢慢适应。不过,大众可在公共视频平台和在校生一起听课,算是疫情中的“福利”。
数据共享再加深
面对疫情,全球科研争分夺秒,论文预印本网站是快速分享新成果的平台,数据和研究加速开放共享成为新趋势。
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议就上传至公共平台的论文草稿,省去了正式发表的审稿流程。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运营着两大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MedRxiv。社长约翰·英格利斯说,两个网站每天收到约10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
“相比以往疫情,这次疫情中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更加开放,这既因为资助机构和期刊等主张透明性,也由于更有效利用了新技术,更多科研人员在网上随时分享想法、图片等,分享数据是正确的事。”奥康纳说。
他回忆,2016年寨卡病毒暴发期间,在预印本网站发布研究结果会影响在期刊发文。而这一次,所有同行评议期刊不约而同支持将成果先发布在预印本网站。很多期刊也提前在网站公开论文初稿。
截至北京时间15日早8时,以“新冠病毒”为关键词在BioRxiv和MedRxiv上搜索,可分别找到393篇和373篇论文。
奥康纳说,他读过的所有新冠病毒相关文本都来自预印本网站,这有利有弊,“同行评议很耗时,延迟了结果发布,但完全透明的流程可能让危害公众的草率科研成果获得平台”。印度学者关于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关系的文章在BioRxiv发布后引发广泛质疑并撤稿就是例证。
新华社哈尔滨1月29日电(记者杨思琪)马祖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生前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一生“追光”、科研报国,是他生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