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穿山甲、蝙蝠等野生动物被频频提及。人类在探寻病毒传播途径的同时,也需要反思与野生动物、大自然的相处方式。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也被提上日程。专家表示,“现在是向强调野生动物保护的友好型经济转型的时候了”。
与其捕杀不如立法禁止交易
2月15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的源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宣布,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也就是说,穿山甲可能是病毒的“二传手”。
“还需要更多证据证明穿山甲与此次疫情有直接关系,但保护穿山甲已刻不容缓。”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办公室动物学博士孙全辉指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显示穿山甲鳞片有医学功效,但这依然没有遏制住对穿山甲的盗猎。2010年~2015年,六大洲的67个国家和地区总计上报罚没120吨穿山甲制品以及46000只个体。
寻找病毒的中间宿主被认为是预防病毒再次来袭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家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首先,要找到目标动物,分离到可繁殖复制的病毒;分离出的病毒要在动物模型上显示致病性及病理特征等。然后,确认该病毒在感染传播链中的位置,明确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动物感染人,还是已经感染病毒的动物再感染人。而且,中间宿主可能情况多变,具有不唯一性。
果子狸被认为是SARS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SARS疫情之后,部分地区对市场上养殖销售的果子狸采取过灭杀行动。“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从立法层面禁食野味,并加强执法监管,才能根治陋习。”在孙全辉看来,食用野生动物的确有消费端的问题,比如炫耀身份的心理需求,但真正驱动消费的还是现行法律依然允许出于商业目的繁育和利用野生动物,“只有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才能防止类似的疫情再次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