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们只是在和贝贝培养信任,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医生并不像她想象中那样只会打针。" 谭俊华说,贝贝住院的 10 天中,有七八天是和心理援助队的队员们一起度过的。" 现在贝贝的病情已经好转,我们每天还会帮助她和父母视频,让她知道我们都在关心她。"
谭俊华把这种陪伴的模式称为 " 充电 ",心理干预要在尽量自然和轻松的环境下开展。
心理工作坊给予 " 加油站式 " 疏导
逆行而来的一线医护人员是这场战役中身心负荷最高的群体。工作强度大,不少人出现了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及睡眠不好的现象,专业的心理介入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 江苏队里有个 90 后的男护士,平时就很乐于助人,小姑娘如果说不舒服了,他都会主动顶班。" 谭俊华说,经过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男护士出现了轻度抑郁的倾向。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说话,吃也吃不下,一个星期瘦了 6 斤。
" 这样的情况在战疫前线是共性的。环境的不适应,生活节奏的打乱,让许多医护工作者失去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谭俊华指出,不少医护人员对于工作中的防护工作以及对家人的担忧,也增强了他们的紧张情绪。
江苏心理援助队了解情况后,组织了几次 " 心理工作坊 ",通过团体辅导,让大家把各自的体验和感受说出来。" 心理工作坊 " 更像是聊天室,积极地参与团队活动,能让每个人都正视问题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