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心理战“疫”进入“换挡期”,有哪些新风险?该如何应对?
新华社记者
“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情况逐渐变化、复产复工持续推进、开学复课逐步临近……专家认为,当前广大公众的心理状况也正步入“换挡期”。
“换挡期”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新风险?心理抗疫措施应如何跟上?是否会“疫”走了之?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从“加油”到“换挡”:新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璇向记者表示,当疫情早期带来的“潮水般”的心理应激反应过去,一些新的心理健康风险将会浮现出来。
“一开始是恐惧与焦虑,后来变得愤怒,又觉得很无力,最近更多感到抑郁和对家人的内疚……”,心理咨询师严艺家目前独自在伦敦留学,家人都在上海。她告诉记者,最近眼看国内情况趋于好转,疫情却又在欧洲暴发,这令原定四月春假回国探亲的计划充满变数。
4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陈玉(化名)治愈后仍在医学隔离中。目前她仍有不少担心,如:治愈后是否还会“转阳”?返岗后同事们是否会用“有色眼镜”看自己?更令她担心的是孩子返校后是否会被同学们排斥、歧视。
“我要崩溃了”“头要爆炸”“不想说话了”……记者看到,南昌市某隔离点的微信群被隔离观察期已近结束的阿俊(化名)刷屏了。心理咨询师经过沟通发现,他因为突然意识到马上将直接面对各类复产复工相关手续,千头万绪一下子不知如何面对,导致负面情绪暴发。
原标题:高纪平:对年轻患者的心理疏导治疗非常重要2月11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湖南省对口支援湖北省黄冈市的具体情况。
新华社重庆2月20日电(记者周闻韬)记者从重庆市有关部门获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市已发动2170余名志愿者,针对医护人员、隔离人员以及普通群众等3类人员开展精准心理疏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