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特稿: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增添“正能量”
新华社记者张莹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是一段非常了不起的旅程,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去年底,在一部面向全球播放的英文纪录片《中国专利》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如此评价。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伴随改革开放起步,用数十年时间走过西方知识产权体系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增添“正能量”。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从“零”起步,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与全球8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始终是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遵循者、参与者、维护者,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多双边事务,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不断创新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取得一批务实成果。2019年,中国与欧盟完成历时8年的中欧地区地理标志合作与保护协定谈判,对地理标志设定了高水平的保护规则,并在附录中纳入双方各275项具有各自地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欧洲的“帕尔玛火腿”“爱尔兰威士忌”及中国的“绍兴酒”“霍山黄芽”等。
印度尼西亚今年1月28日批准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成为第30个批准该条约的缔约方。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在北京缔结该条约。该条约填补了视听表演领域给予表演者全面保护的国际条约的空白,按规定将于4月28日对其30个缔约方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