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相聚在‘云端’,一个都不能少”——记疫情下的“开学第一课”

“相聚在‘云端’,一个都不能少”——记疫情下的“开学第一课”
2020-02-24 20:00:03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相聚在‘云端’,一个都不能少” ——记疫情下的“开学第一课”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24日早9时50分,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胡耀光,在电脑上利用软件“企业微信”,与46名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见面,开授他这学期的第一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此,他提前一小时测试线上效果,仔细检查每个学生的线上情况。

“同学们早上好!都听得清楚吗?很高兴以这种方式跟大家见面,希望这堂课能让你们有所收获!”视频画面中,胡耀光微笑着跟学生打招呼。身处各地的学生们纷纷打开视频,向老师示意。

由于疫情影响,连日来,北京多所高校迎来首个“线上开学日”。直播、录播,“雨课堂”“腾讯会议”“中国大学MOOC(慕课)”……为保证正常教学,教师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学习各种网课软件工具,上网开课。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季新学期,一间间暖心的“云课堂”内,师生们体验着全新教学方式,授课听讲、课堂讨论、发言互动,一切温暖而又有序。

“疫情当下,同学们在家如何学习?”“我们的专业在这个时期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快速建立一条口罩生产线?”……“云课堂”上,胡耀光不时向学生发问,还用“口罩生产设备及主要工序问题”举例,讲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学生们踊跃回答,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胡耀光还借助北京理工大学“乐学”平台进行课程资料分享、作业布置、研究选题发布等,并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发布课程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

“虽然这不是现场教学,但我仍要保证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胡耀光说。

在北京大学103教室,数学科学学院教师赵玉凤正在黑板上书写数学公式,这是课程“高等代数”的教学现场。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成为授课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借助智慧教室系统,学生在北大视频直播平台上可同步学习这门课程,老师还可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答疑等。

据悉,这学期,北大440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将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如期开展。疫情防控期间,37门直播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法律、经济等多学科。

为上好网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提前两小时开始忙碌:摆弄手机、布置背景、温习讲稿。之后,他用“群直播”方式为学生授课,还与40位学生线上互动。

“虽然磕磕碰碰,课后还是很得意。”陈平原说,“不是新技术运用娴熟,也不是新课程设计精彩,而是远隔千山万水,在疫情严峻的关键时刻,师生们用这种形式互相问候,温暖之外,也很励志——这或许正是‘停课不停学’的深意所在。”

修改教学方案、进行网络授课测试、进行网课培训……在清华大学,老师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家或办公室觅得一方“书香园地”,搭建好直播授课所需设备。

网课的技术操作对年轻教师来说容易掌握,但对年纪较大、不熟悉网络的老教授来说并不容易。清华大学法学院60多岁的崔建远教授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手机甚至都没有装微信。疫情当前,他主动学习线上教学方法,法学院还专门安排人帮助他安装微信和相关软件、建立课程微信群、排练在线授课流程。现在,崔教授已在线为学生们教授《物权法》课程。

在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老师们通过前期反复测试,最终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多种在线教学工具为学生授课,并给每门课都建立微信群,方便通知。此外,该校还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手机流量费的补助,便于他们及时在线上课。

“在线教学对师生都有挑战,老师们必须尽快学习掌握各种网上教学软件,使课件内容更详细、丰富,而这也考验着学生的自制力和在家自主学习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史红梅说。

面对在线教学的新要求,史红梅认为,教师需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特别是要为学生制作“自学指导书”,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而教师在线上也需适当控制时间,注重交互过程,避免学生长时间盯屏幕出现疲劳。

“老师不能把资料全部扔给学生了事。”史红梅建议,为保证教学质量,在线授课应包括答疑指导,再辅之阶段性小测验,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在线授课,老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做到‘让你们知道我在,让我知道你们在’”。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