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21日电 题:推开“三门”见春天——务工大省安徽“点对点”服务复工返岗观察
新华社记者
希望今年能攒够钱给妻儿在县城买房,希望能找个男朋友年底带回家给爸妈看看,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希望今年比去年挣钱更多,希望一家老小平平安安……2月21日早晨9点,满载着希望的12辆“复工大巴”从安徽阜阳驶往浙江舟山,近300位因疫情滞留在家的务工者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
推开家门进车门,推开车门进厂门。2月18日以来,外出务工大省安徽已组织超过500个车次的“点对点、人对厂”安全直达大巴专车、高铁专列,化解疫情下的“员工复工难、企业复产难”。
“点对点”输出化解“复工难”
“出去打工七八年,今年过年在家待的时间最长。”49岁的高丽娟是安徽阜南县朱寨镇人,在浙江舟山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年前腊月二十三就回乡了,原计划正月初六返厂,却发现受疫情影响已经走不掉了。“厂里打电话催了几回,我也急着走。”
高丽娟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3个孩子在上学。“难得在家陪陪老人、小孩,感到很幸福,但回来一个月了,不出去挣钱不行。”
交通不畅、感染风险、返城禁入……一个个难题成为复工复产的障碍。作为务工大省,安徽在省外就业的人数约897万人,节后大量务工人员在家滞留。
本地人力返岗难,沿海企业复工难。为此,安徽与浙江、江苏等地携手,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开通“点对点、全免费”的一站式人力输出。
2月21日,在度过了“最长的春节假期”之后,高丽娟乘坐“点对点”的“复工大巴”,从家乡返回舟山。
临泉县庙岔镇26岁的李朋超是第一批受益者。2月18日,他与近600名老乡一起,从阜阳火车西站乘坐G9383次“复工专列”前往浙江宁波,这也是今年从安徽发出的首班复工列车。
“我是比较急的,急着回宁波挣钱。”李朋超在宁波一家金属企业做操作工,他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一岁,和他的妻子留在老家生活。在外打拼,他的梦想是早点攒够钱,在老家县城给家人买套房。公司也急着催他回去,年前的活干了一半,需要尽快复工。“复工专列解决了大问题,我给五星好评!”
“精准了才能安全”
该出去务工的人出不去,没收入很焦虑。该复工的企业缺人力,也很焦虑,订单难以完成,市场可能会被抢走。
“我们公司的订单很多,生产任务很重,但因为春节后返岗的人不够,现在开工就慢了。”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海洋食品的大型企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陈松青说,安徽和浙江联手开展的“点对点”输送解决了交通受限的问题,他这次专门到安徽来“接人”,估计能接回200名员工。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多位一线工作者认为,“精准了才能安全。”
“点对点、人对厂,从家门到车门到厂门,三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桂超说,专车输出的务工者都来自没有确诊病例的村,经过14天居家隔离观察,持有健康状况随行单,上车前都经过体温检测和身份核验。
“阜阳这边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确保输出人员身体是健康的。我们在列车上带了随队医生,到了宁波之后会安排专车把务工人员接回厂里,确保全过程都是安全的。”在“复工专列”上陪车的宁波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综合科科长冯国铭说。
返厂上岗迎春天
佩戴口罩、分散就座,提供免费盒饭,随车医生身着防护服,手持测温枪,在车厢内巡视监测。专业细致的服务,给“复工专列”上的务工者带来暖意。
据了解,为了让务工者能尽快安全上岗,安徽与浙江等省合作,不仅“点对点”运输,还“码对码”互认。对输出地卫健部门检测出具的“健康码”,输入地予以认可,并根据输出地各个县域的不同疫情风险等级,采取直接上岗复工或隔离观察后上岗复工的“分级”防控策略,大大缩短了返厂务工者的上岗时间。
走下车门推开厂门。第一批2月18日抵达宁波的务工者,不少人已经接到当地通知,可以复工上岗。
23岁的于阿芳来自安徽界首市,在宁波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家乡政府这次真的是走心了,全程免费接送,还提供餐饮和健康检测。到宁波以后厂里安排得也很好,小伙伴们还来慰问。”她说,复工之旅,让她感受到满满都是善意和温暖。
于阿芳所在的企业订单不少,其中有一些是不能逾期的国外订单,越来越多返岗员工的到来,将使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速快跑”。
一座座工厂开始运转,一栋栋大厦开始点亮。从江淮大地到东海之滨,二月下旬,春已萌芽。
谈及今年的“小目标”,于阿芳说她会努力工作,也希望能找个男朋友年底带回家给爸妈看看,让他们不要担心远在异乡的自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他们的健康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记者徐海涛、姜刚、陈诺、吴慧珺)
新华社太原2月18日电 题:电商村战“疫”声中忙复工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初春,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到处空荡荡的,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着加强疫情防控的提醒。村头,一条绳子拦住了进村的去路,两个村民正在值守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题:来自北京经开区的复工报告 新华社记者郭宇靖、吉宁 记者连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看到,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一批批高精尖产业企业有序复工,员工忙碌在生产、研发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