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27日电 题:脱贫不松劲、发展上台阶——重庆驻村第一书记的新春扶贫事
新华社记者李松
春节前夕,重庆南川区长坪村的25户贫困户领到了扶贫产业股权分红,明细账一算,多的一户有1900多元。
这已是长坪村发展扶贫骨干产业、试点财政资金股权化扶贫的第五个年头。村里贫困户除了流转土地有租金收入、务工收入外,还人人有份股金收入。
采访时,不少贫困户告诉记者,扶贫要搞好,还得靠第一书记等村里一帮干部带动,大伙人心齐努力干,才有好效果。
长坪村靠发展猕猴桃、无花果、金丝楠木等特色产业带动,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但这几年,巩固脱贫成果的劲头一直没松过。
最近,驻村第一书记马渝茗忙着张罗村里1000亩茶叶基地土地整治的事情。在地头,马渝茗仔细查看新修生产便道的质量。“为搞好高标准茶叶基地,我们专门申请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打破分散的田坎界限,‘小田改大田’,方便规模生产。”马渝茗说。
村里一提出建茶叶基地,就受到大伙欢迎。村民张德会说,我70多岁了,到地里干农活也干不动了。如今产业发展起来了,正好把土地流转出去。我自己喂点鸡鸭,轻松一些,收入也不错。
做规划、建项目、谋产业……在重庆,不少扶贫第一书记扎根乡村,带动群众干事创业,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在渝东南武陵山深处,有一个复兴村。远观村里层层叠叠的水稻田,宛如镶嵌山间的块块美玉。这几年,靠着绿色、洁净的土地资源,当地老乡一亩地种出3000多元的水稻产值,群众脱贫有了产业。
“复兴村摘掉‘贫困帽’,走上‘复兴路’,最感谢的还是张书记。”群众口中的张书记,是复兴村第一书记张向东。
好山好水能种好稻。但过去群众一家一户种植,稻种乱、价格低,好生态没能带来好效益。在张向东牵头组织下,复兴农民以股份合作社为平台,统一稻种采购、种植流程和销售渠道。
据介绍,这几年合作社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绿色标准。300多亩核心种植区域保证全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机肥。二是与专业化公司合作,打造、推广“龙洞贡米”品牌,线上线下统一销售,提高稻米附加值。
春节前,张向东还忙着调试村里大米加工厂的设备。他说:“我们自己建一条稻谷加工包装线,既帮外地稻谷加工,收些加工费,也能把本地优质稻增值收益留在村里,村集体收益能更上层楼。”
半月谈评论员:刘一鸣 近日,云南一贫困户想要5吨水泥修建猪圈和厕所,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拨了3吨水泥。该贫困户想再多要两吨水泥遭拒绝后,产生不满,多次辱骂扶贫干部是“狗”,最终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
新华社石家庄1月23日电(记者刘桃熊)室外天寒地冻,室内热气腾腾。位于河北省辛集市中曹村村南的“扶贫车间”里,七八个工人正忙着搅拌粉芡、轧制粉条。 “今天出了多少斤了?”中曹村党支部书记李元仔细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