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月26日电 题:业丰景美巴吉村
新华社记者王泽昊、陈尚才
寒冬傍晚,挂在巴吉村村委会檐角上的夕阳,已一缕一缕地收尽,村子里屋舍俨然,嵌在一片氤氲之中静谧和谐;三两头牦牛慵懒地走在水泥路上寻找回家的方向……这个位于西藏林芝市的小村庄如画一般令人向往。
漫步巴吉村,水泥路铺满各个角落,一幢幢白墙红顶、飞檐翘角的精致藏式小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小路两旁的核桃树如哨兵般屹立挺拔。用巴吉村党支部书记米玛的话说:“现在,村里家家都住的是花园‘别墅’。”
巴吉村的 “高颜值”惹人羡慕,但在米玛心中,日益壮大的集体经济才是巴吉村最靓丽的“名片”。2019年,依靠建材城、物流园区、商砼公司、园林景区等产业,巴吉村集体收入12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4万元,分红最少的一家也能拿到10万元左右。巴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憨厚的米玛打了个比喻:“集体经济就是五指握成拳,力量大效益高。我们村一直以集体产业发展为重心,村民入股分红,再不济一个人每年都能分上2万多元,没有一人在致富的路上掉队。”
73岁的旦真老人患肺病久治不愈,儿子尚未成年,家境日渐衰落,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幸运的是,旦真搭上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快车。
2017至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益颇丰,旦真家前后拿到13万元分红。从前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也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换成了别致的框架结构房。旦真的儿子索朗江措感叹:“现在家里的条件今非昔比,住得好吃得好,阿爸看病的钱也都能报销,我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了。”
池满鱼跃,村集体的壮大给旦真一家带来的是转机,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迎着曙光生活继续。如今,村里与旦真家境类似的困难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以勤劳致富为荣,游手好闲为耻,一派欣欣向荣。而再回想起7年前毅然决然地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老支书米玛感慨良多。
2012年,巴吉村因征地获得近3000万元的土地补偿金,家家户户分得不少钱款,一时欢天喜地。而米玛不由心头生愁,“钱来得快,花得也快,这样富不了”。思谋良久后,他召开了数次村民大会,村委会决定将属于村集体的土地补偿金拿出来,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留给子孙一片基业。
“发到手里的钱再要回来,这比登天都难。我和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开导村民,谈话不下百次,磨破了嘴皮,村民最后拿出了1500万元。创业的第一桶金就有了。”米玛说。
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紧张的开工建设,巴吉村的产业逐一落地,村民摸到了实惠,看见了奔头,集体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2014年、2017年,村民又先后自发筹集了2000万元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加上政府和银行方面的支持,2019年7月,占地230余亩的巴吉物流园区一期顺利建成,这个现代化产业不仅为林芝市发展提供了配套设施保障,更为本地群众增加了就业机会。
米玛介绍,物流园区一期项目建设期间为本地群众增加800余万元的机械及人工工资收入,同时带动了周边1000余名群众就业。
看着产业愈加兴旺,毗邻318国道,集花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百亩田园观光带也在酝酿之中,米玛心中埋藏已久的想法即将成为现实。他说:“这些产业终究还是要交给下一代的,以前不敢说,现在时机成熟了。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仅只有公考这一条路,回乡就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他们未来的选择将更多。”
自1月19日起,央行征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新版信用报告主要是丰富了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内容,改进了信息展示形式,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
8月22日,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南线“点赞团”来到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整齐的柏油马路,崭新的健身器械,别致的走廊,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要得益于该村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挖掘地方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