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了几辈人,修路盼了几十年!”杨世进说,整个片区原本住着上百户人家,年轻一些、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待不住就搬走了,但上了年纪、条件差一点的都留下来了,起码种苞谷、红苕、洋芋,填饱肚子没问题。
“没搬的,基本上也只有老人在家。”忠信镇党政办主任程松说,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要么带上孩子,要么在镇上租房,请人带娃娃,只有过年才回来。当时政府考虑到搬迁的成本和难度,最终决定还是修路。
“全县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我们镇上。”程松说,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地交通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最终打赢了这场改善基础设施的硬仗。
据统计,该乡镇自2014年以来,在“小康路”上五年共投入资金1.8亿元,全面实施通村路、通组路、产业建设,总里程达284.9公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那就是小路。”正在忙活的村民杨光来放下扁担,用手指着悬崖上的一处垭口告诉记者,从前去一趟镇上,有一条用镰刀砍出来的羊肠小道,手脚并用一直攀爬,要3个小时。
68岁的他,心中曾有一件耿耿于怀的事儿。在外打工的儿子第一次带外地媳妇回家,就是从这条小路上回来的。“来了一回就不愿来了。”杨光来说,今年公路修好了,他们都回来过年,一家人真正团聚。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中国人都会在门上贴一副喜庆祥和的对联,这一传统年俗延续千年、传承至今。短则几字,长不过十数字,春联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喜悦,也诉说着百姓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