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月19日电 题:“我想让‘中国红’去更远的地方”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
这些天,成都金堂县金龙镇的大红灯笼“火”了。货车在镇里排着队装运成箱的灯笼,成都鸿发灯笼厂厂长陈洪向记者介绍,这些都是发往全国各地的,有的还要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搭乘中欧班列到欧洲。
记者近日走进成都金堂县金龙镇骑龙社区成都鸿发灯笼厂,只见车间里堆着如山的灯笼,厂房外面的院坝里也晒满了一个个大红灯笼,令人惊艳。
陈洪手中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告诉记者:“都是订货的电话。”
新加坡经销商在电话里刚催完货,又说明年还要买厂里的手工灯笼。
金龙镇是四川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传承着全手工制作灯笼的技艺。做了20多年灯笼的陈洪从父辈那里接过手艺,建起了自己的灯笼厂,如今,这个小厂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
现在,灯笼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创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9年,陈洪的灯笼厂就地解决本地农村剩余劳力200余人,不少村民还可以领取材料在家加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打工挣钱。
40岁的何开兰是骑龙社区17组的村民,从2016年起就一直在厂里做灯笼。“家里现在农活少了,来厂里打工一年能挣工资4万多元,比出去打工划算。”何开兰说。
6组村民王浩则选择更加灵活的做工方式,领材料在家做灯笼,农活与做工两不误,足不出户每年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几个月,陈洪跟他的120多个工人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打灯笼套、做骨架、绷灯笼、拉金条、做装饰、装挂钩……整个流程都是手工制作,一气呵成。
“我还要设计新的灯笼,想让‘中国红’去更远的地方!”陈洪说。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东西侧路上,70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浮,营造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充气、转运、施放、看守、收回……这些操作背后,401位北京体育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挥洒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