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14日电 题:盆景里生长不出乡愁
新华社记者方益波
在涉及千家万户民生利益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浙江一些地方重视结合地域特色,强调本地居民的主体责任,改不改由老百姓决定,怎么改和老百姓协商,改得好不好请老百姓评价,体现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精神,这种工作思路值得肯定。
但是,在快速推进的城乡建设工程中,也要警惕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盆景化”倾向。即便展示多视角下的“美”,也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和禀赋特色,以原住民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形成和现实生活血脉相连的美学标准、工作导向和评价体系。
故土容易引发乡愁类的美好情感,然而乡愁不会在盆景中产生。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一些地方以新为美,以洋为美,拆了老建筑,建起“新奇特”,实现了长官意志的“美”、书本上的“美”,却丢失了本土的生活的真实的美,以至于城市布景化、文物景区化、景区一致化,这都是前车之鉴。
从城镇化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些项目的推进,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升了生活质量,但在推进过程中,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文件,顾此失彼,人居环境改善了,养猪生产忽略了;也有的地方照搬照抄,重建了一个“画报上的新农村”,看起来很美,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存却消逝了;还有的地方把个别人理解的“美化”观念强加给百姓,老黄瓜刷绿漆,成了“样子货”。
提升中心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城镇化建设抑或美化乡村环境,尤其需要植根厚土,与民俗肌理相互契合,如此方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养在花盆中、装在画框里的,只能是一种观赏文玩,碰一下就碎了一地。
原标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阔步前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从近日在京举办的第二届开发性PPP论坛获悉:在我国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据不完全统计,在财政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的项目管理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