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监管,实现“要还”。
村第一书记禄会友介绍,为防止出现有钱不还的“老赖”,银行、县政府及村委会从几个方面入手:放贷前,村里成立风控小组,综合评估申请人的征信记录、产业发展、村民评价等;放贷后,村里定期组织宣讲,强调如果不按时还款,会被列为失信人员,以后外出务工、进城买房等都会受影响;还款时间临近时,帮扶干部“点对点”提醒借款人……必须要还的认识清晰,也倒逼借款人抓紧发展生产。56岁的卢史格贷了3万元。他种的6亩多青花椒长势喜人,夫妻俩还在村里的青椒生产基地打工,一年收入近万元。2019年12月31日,卢史格一次性还清3万元贷款。
——宣传教育,实现“想还”。
“重信用,守承诺。”在推进小额扶贫贷款的同时,驻村帮扶队和村组干部反复宣传教育,培养大家的诚信意识。村民心中形成了“赖账可耻,还钱应当”的观念。
——政府兜底,实现“敢贷”。
为打消放贷银行顾虑,政府勇于承担。2016年,金阳县成立风险代偿基金,对逾期6月未还的贷款,由风险代偿基金予以支付。
81户贫困户如期还款,显示出贫困村的新气象:脱贫攻坚,增加的不只是物质财富,更培养了人们勤劳致富的志气和风尚。
近日,在云南红河开远,记者听到一个美丽的“花香兰”故事:90后女孩李香兰140元启动创业,备尝艰辛最后靠卖花出名。现在,带着幼时帮助过她的乡亲脱贫致富,种下了千亩玫瑰花田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3日电 题:包钢集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朱文哲 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包钢集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