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记者日记:从带着泥汤的大锅饭说起

记者日记:从带着泥汤的大锅饭说起
2020-01-06 15:52:02 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1月6日电  记者日记:从带着泥汤的大锅饭说起

新华社记者范世辉、熊争艳、史竞男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涉县后池村,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后池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开山筑路,钻岩找水,开荒播绿,奋力搬掉“贫穷”这座大山。

4年来,新华社记者多次到后池村采访,这里选取三篇记者日记,记录后池人一些催人泪下又给人力量的奋斗场景。

(日记一)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晴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晚上回到宾馆,仍在感动于白天后池人火热的修路场景。

排成队传运石块砌路沿,农用三轮车、手推车往来穿梭运石块,一锹一铲平整路面……已经习惯于用开凿机、铲车、压路机修路的我,没想到还有人以这种最传统的方式修路。

尤其忘不了那个推独轮车运石块的老人,他身材瘦小、脸色黝黑,可能因为年岁过长体力不支,车子一直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左右摇晃,经过我面前时,“哗”地倾倒。有人帮他把车扶起来,重新把石头装进去,他又继续推着车摇摆前行,没说一句话。

最触动我的,是山坡上支起的几口大锅。

为了节省中午吃饭时间,村民把家中大铁锅背到山上,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和妇女充当起大厨的角色。我注意到,类似化肥袋的塑料袋子、像油漆桶似的塑料桶以及我们平时用于盛放垃圾的塑料筐,都成为他们运水、面条、白菜的容器。

熊熊燃烧的柴火、挥舞搅锅的大铲、大锅上的腾腾热气……酣畅淋漓的画面虽然地处巍巍太行的一个犄角旮旯,但仿佛沸腾了整个太行山。

一位乡镇干部回忆起他吃的一顿饭:“那天,寒风刺骨,风卷雪花打得睁不开眼,然而,后池村民都没回家,仍挖土的挖土、垒堰的垒堰,一个个头顶白雪、腿拖黄泥。吃饭时,村民们或站或蹲,边吃饭还边开玩笑:‘老天怕饭没味道,刮来柴草当菜吃,添些尘土当调料。’我吃了一碗面条,最后剩在碗底的,竟是一层厚厚的黄泥汤。”

此时,我想起华罗庚的名言: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后池人,就是在用这种精神,以事不避难、苦干求变的态度,突破贫困的枷锁。

(日记二)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晴

今晚无月,山里的夜,深沉静谧。

听说村干部晚上要碰头,我们晚上赶到村东头的村委会。这是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小院,北面、西面各有一排砖房,曾是村小学所在地,2017年村里希望小学建起来,老师学生们搬走了,原本在一间石头房里办公的村委会搬到这里。

约莫8点多,有人陆陆续续来了。有的骑着电动车呼啸而来,有的抽着烟快步走来。最后一个进院的刘现方,趿拉着拖鞋,打着手电筒,经过乒乓球台,绕过一棵大柳树,走进北面亮灯的房间。

我们跟着进屋,党员们齐了,就开始“扯”了。“扯”是当地土话,但他们不是“闲扯”,而是安排村里生产。自2015年修路开始,每晚这顿扯,只要他们不病倒,风雨无阻。

今晚这顿“扯”,依旧从生产开始。几个支委各管一摊,分头说了山上绿化、果园、村里涂料厂的事儿。村支书刘留根叮嘱:“这些天天旱,刚栽下的800棵梧桐树要集中精力浇水,务必要让它们活了。桑葚采摘也到了关键期,要再浇一遍水,保证产量。”

扯完正事,他们也扯点远的,这晚他们扯到了梦想。有人想弄个大湖,有人觉得山头可以修条索道,还有人建议把山上的梯田改造为夜景梯田,“让游客夏天看漫山花开,冬天看满山冰雪”。

这群五六十岁的汉子,声音越来越大,兴奋溢于言表,一个话音未落,下一个抢着说。

旁听的我们,被他们的热情点燃,也想说几句,一起畅想这个太行深山村的未来。

临近夜里12点,我们起身离开,刘留根送我们到门口。

“你们不回?”我问。

“我们再扯一会儿。”他说着,眼睛望向那间明亮的屋子。

(日记三)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晴

山路十八弯。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头昏脑涨之际,已置身于大山深处。

正值盛夏,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绿,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忽闪而过。这是后池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民介绍才知道,那些小白点叫“鱼鳞坑”,是村里人为了绿化荒山,用200多个日日夜夜挖出的树坑。白色的挡板状如月牙儿,远看就像片片鱼鳞,在阳光下闪烁。

今天采访,印象最深的是两张照片,那是包村的年轻乡干部李亮斌给我看的。

一张拍摄于2016年3月15日,这是每个后池人都忘不了的日子。村民们义务出工100天修出6公里长的上山路,竣工了!

刘留根们第一次坐着村委委员刘拥军的五菱牌面包车,一阵风似的上了山。7个好汉站成一排,冲着镜头不约而同地露出大白牙。

刚到后池一个月的李亮斌也在其中,这个尚未满30岁的小伙子,打心眼里高兴。

“到村里第一天我就被震撼了!大冬天里荒凉得很,哪想能看到全村人齐上阵修路这么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些荒山沉重地压在后池人身上,别人都往外跑,可他们却敢向贫困宣战。”李亮斌说,3年多来,他平均每周在村里待4天,被这里的人感动着,影响着,“他们可爱、实干,有奉献精神。”

另一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7月25日,罕见的暴雨让后池塌堰6000多处,愚公路也被部分冲毁。村两委成员徒手爬上全村制高点圆梦峰查看灾情。

几个汉子坐在地上,垂着头,望着荒山发愁……李亮斌拍下了他们落寞的背影。

灾难压不垮后池的新愚公们。洪水过后,他们又拿出战天斗地的勇气,轰轰烈烈地展开“十大工程”建家底。短短几个月后,后池连通路路基完成,南北怀峧路相连,一条心形山路跃然眼前。

两张照片一对比,意味深长。

在后池,我们采访别人,也被人“采访”。跟我差不多同龄的亮斌,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你觉得这个村有希望吗?能发展好吗?”

初到后池,我也带着怀疑。这个中国北方最普通的山村,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年轻人严重流失只剩下“等死队”。久困于穷,靠什么起死回生?

火热的劳动、昂扬的精神、团结的氛围……采访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我们渐渐找到了答案。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中蕴含的伟力,一旦被凝聚、被激发,将创造出无尽可能。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