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向东奔流。过江西湖口,从小孤山进入安徽后,九曲回肠的长江静流如歌,流向也从西南转向东北,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昂首的巨龙。
这里是长江下游黄金水道。滔滔江水流经之地,处处击楫中流。
2020年1月1日,《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正式施行,同时出台新的《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升级版》。1月2日,上海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和加强投资促进32条举措发布。1月3日,南京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同日,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召开,发布“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
新年伊始,采取同样的“姿势”开工,同样聚焦营商环境,“默契”的背后,是对提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发力。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上海有国际视野,江苏有园区经验,安徽有特色制造。长江下游地区不但是水墨丹青般的诗意江南,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如今这里正合力形成澎湃发展的新动能。
安徽:“芯屏器合”擦亮制造业金字招牌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作为“长三角”的新成员,安徽正在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双优势,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
“安徽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构建‘芯屏器合’体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的“芯屏器合”,分别指的是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目前,安徽正在着力发展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2019年,全省已集聚30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企业。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和技术持续在全球领跑;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世界第一、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智能语音入选国家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
2019年12月29日,19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长江边的安庆市举行,总投资金额1239亿元,全部属于新兴产业和重大补短板工程。其实从9月份开始,像这样的全省集中开工活动,每个月定期举行一次。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安徽省连续七年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0条”政策措施。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集中反映的融资难题,安徽在全国启动了首个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版”,正式运行以来帮助2043家企业迈向了资本市场。
理念一变天地宽。目前,安徽汽车整车出口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液晶面板产量全国第一,洗衣机和冰箱产量全国第一,安徽成为全国著名的白色家电之都。近10年来,安徽人口净流出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全国贡献了最多的劳动力,助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家庭农场总数达10.5万家,排名全国第一。
江苏:新产业催生“好风景”
长江进入江苏,又名扬子江。
在江苏,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八成,产业、城镇、人口高度密集。长江流经江苏,留下的除了一脉好风景,还有全省经济的“发动机”。
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调试一台台型号各异的工业机器人,很快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制造业工厂。在江宁开发区,这样的智能制造企业已有1000多家,覆盖汽车制造、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行业。开发区先后打造空港经济开发区、江苏软件园、无线谷等个性化功能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已超九成。
在泰州,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犹如“五朵金花”次第开放。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限于沿江八市,要把省域全境一体纳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事实上,早在2017年6月,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把省域全境纳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随着跨江通道越建越多,共建园区持续探索,区域一体化政策纷纷出台,江苏形成了跨江融合发展、由南向北纵深带动的“扬子江城市群”。各市“既做主角也做配角”,在优势产业方面主动担当,在其他产业方面配套协作,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共同打造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
江苏沿江地区成为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参与高端竞争的开放引领区;沿海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开放的战略要地、江海联动发展的主战场;徐州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淮海经济区的开放门户;江淮生态经济区利用生态优势,打造开放发展新亮点……通过板块优化提升,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上海:风起东方,未来可期
“工业投资已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至11月全市日均新设企业 1451家,同比增长10.2%;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都呈两位数增长……”上海经济在2019年亮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成绩单背后,是上海最近两年来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追求。
特斯拉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协议、在临港建设超级工厂只过去了1年,已经建设完毕并通过验收,2019年年底实现了整车生产。在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特斯拉模式”并非特例,而成为一项服务标杆,并且正在常态化,来投资兴业的各个企业都能享受到“特斯拉”式的福利。
“改善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滚石上山,一松就退!”作为推动营商环境改善的带头人,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始终认为营商环境的提升仍有空间,要不断进行创新。如今在上海,大小企业申请审批事项,正在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市区两级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90%以上全程网上办理或“最多跑一次”。
在淀山湖畔的金泽镇,华为公司计划在这里的西岑社区投资100亿元打造青浦研发中心,将开展终端芯片、无线网络和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预计导入3万~4万名科技研发人才。
而在整个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开园以来,已集聚2.2万余家企业,包括5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02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人才约38万人,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在这里蔚然成风。
今天的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70%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1%。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越来越多新的“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化。
在长江入海口,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利用“世界会客厅”的优势,把“世界最强大脑”请进来,把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引进来。做成投资环境的“放大器”、优质资源的“引力场”。
新华社兰州1月3日电(记者王铭禹)元旦刚过,兰州石羊饲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就忙碌了起来。不久前,一列载有120吨哈萨克斯坦大麦的国际货运班列顺利抵达兰州新区铁路口岸,随即被转运至该公司用于饲料加工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引导资金精准投向 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