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何镜堂:用建筑为祖国“造像”(2)

何镜堂:用建筑为祖国“造像”(2)
2019-12-10 19:05:01 新华网

“我是华工培养出来的第一位院士,没有留过学。”在何镜堂看来,与外国建筑师相比,本土建筑家的最大优势就是挖掘、体现本国文化特色。“建筑是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外现,只有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创新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由何镜堂领衔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其建筑造型诉说着中华民族沉重的记忆,向世界发出呼吁和平的强大声音;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红色的外观,斗拱的造型,昭示着蓬勃升腾的民族自信,成为何镜堂建筑生涯扛鼎之作。

去年,80高龄的何镜堂飞行了98次,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现场。同时,从威尼斯大学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在国外轮番展出,用中国现代建筑语言与世界进行交流对话。

  老骥伏枥,志在传承、创新

传承、发展中国建筑事业,是何镜堂的强烈心愿。

何镜堂的工作室团队由近130人组成,大部分是青年。他不仅热心给予青年人业务指导,在重点工程项目面前,也给青年骨干挑重担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许多优秀作品正出自何镜堂带领的年轻团队之手。

2004年,何镜堂因甲状腺肿瘤做切割手术,在病房内还召集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他传递给年轻人的,是他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为了发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何镜堂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何镜堂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孙延莉去年获得首届何镜堂科技创新奖,她也是何镜堂工作室团队一员。每天,孙延莉都会看到坚持在建筑设计一线的何镜堂,“他总是充满激情,这激励着我们跟着他往前走。”孙延莉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