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何镜堂:用建筑为祖国“造像”

何镜堂:用建筑为祖国“造像”
2019-12-10 19:05:01 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12月10日电  题:何镜堂:用建筑为祖国“造像”

新华社记者 杨淑馨

华南理工大学东区住宅群,何镜堂工作室。每天早上9点,只要不出差,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内。这处轩敞小院刚刚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工作室内厚重的作品集里,是他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建筑: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

“让城市更美丽,让人民更幸福”

何镜堂总说,他的一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1956年,国家工业化建设起步,工程技术人员是国家最紧缺人才。高中毕业后,何镜堂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学系。“我从小就有一个理想,让城市更美丽,让人民更幸福。”这是何镜堂当年选择建筑学专业的朴素想法。

1965年,何镜堂成了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正式毕业的唯一一位研究生。毕业后的何镜堂未能从事建筑创作,但从未放下设计的笔。1983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广东各种建设起步,何镜堂站在了时代的浪潮前。

45岁的何镜堂回到了华南工学院,并担任著名的深圳科学馆的设计。至此,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一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

“常说30而立,我是50而立。”何镜堂说。

“建筑是国家精神和文化的外现”

1999年,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他领衔设计的一系列不同凡响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