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新华国际时评:超越“认知藩篱” 消弭“理解赤字”

新华国际时评:超越“认知藩篱” 消弭“理解赤字”
2019-12-08 21:33:0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题:超越“认知藩篱” 消弭“理解赤字”

新华社记者

近期,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出版新作《强大、不同、平等:战胜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引起不小反响。这位美国人往来中美十多年,基于亲身经历和深入了解,从历史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对中国存在的误解,认为美中“认知藩篱”并非不可超越,美国应尝试理解中国。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复杂敏感时期,不少杂音摩擦冲撞交织,美国鹰派不断炒作“修昔底德陷阱”“文明冲突论”,鼓吹与中国全面“脱钩”,以至于引发人们对“新冷战”的担忧。在此特殊背景下,沃克所代表的美国社会的理性声音显得弥足珍贵。

沃克的一些看法较为接近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例如,他认为中国人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看得很重,这源自中国曾遭受殖民入侵的痛苦经历;历史文化注定中国惯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军事上寻求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而非寻求战争;让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是个幼稚的目标……这些观点为美国人读懂中国提供了有益参考。

当下中美关系的一个症结正是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偏差。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52倍。遗憾的是,心理认知对接明显滞后于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华认知,因历史文化制度等差异,更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呈现出较大的“理解赤字”,以至到今天还不乏美国人会问,“中国有没有高速公路”之类常识性问题。

这种“理解赤字”,源于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正如沃克所说,“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美国)有了解中国的意愿。”美国一些政治精英时常偏执地认为,中国迟早会变成跟西方国家一样的所谓“民主国家”,因此对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明特性“不屑一顾”。这种不愿平等对话的深层心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明优越论。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