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让更多人看见文化澳门

让更多人看见文化澳门
2019-12-05 15:03:00 新华网

新华社澳门12月3日电 题:让更多人看见文化澳门——访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

新华社记者章利新 刘畅 郭鑫

让更多人看见文化澳门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在澳门接受采访(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金海摄

“我们一直在做文化推广和文化传承,就是把澳门的整个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用传承来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澳门的一面,让更多青年参与到传承之中来,然后产生文化创新的成果。”谈到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的工作,去年年初接任局长职务的穆欣欣这样概括。

作为澳门知名作家,穆欣欣长期推动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深挖澳门历史文化资源,被媒体誉为“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之人。

“像爱惜身体一样爱惜文化遗产”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个世界遗产。整个历史城区包括8个广场前地和22座建筑。

“这些广场和建筑,包括西式教堂和中式庙宇,是澳门多元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作为欧亚文明的交汇点,澳门长期实践文化多样性,因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穆欣欣说,澳门文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发展。

为确保澳门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和世代传承,2014年澳门出台《文化遗产保护法》,让整个澳门历史城区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据。“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社会财富,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惜它们。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嘉年华等推广活动,让孩子从小便知道澳门有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她说。

谈到文化遗产,穆欣欣最喜欢用的词汇是“日常”。她说,它们和我们共生共存,是我们的日常,我们每天都穿梭其间,我们触摸的是有鲜活感的历史。这个是澳门文化特别珍贵之处。

近年来,澳门政府大力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中西药局旧址、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和2号馆、叶挺将军故居等。

“文物活化工程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建筑重新成为一个可以和民众共享的公共空间,让它们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把文物孤立起来。”穆欣欣说。

“把澳门文化创新成果带进大湾区”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为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这让穆欣欣感到振奋,期盼澳门深度参与建设“人文湾区”。

“要建设‘人文湾区’,澳门可以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把大湾区文化通过澳门平台带到葡语系国家甚至欧洲。无论‘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带来互补互融的双向作用。”穆欣欣说。

据介绍,澳门特区政府在2010年提出文化产业的政策,然后成立文化产业委员会、文化产业基金和文化局辖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希望推动微小企业或者个人进入文创市场。

此外,澳门在郑家大屋等重要景点开拓不同空间,为文创产品提供展示平台;同时,通过组织澳门文创业界前往深圳等地的文博会,把澳门的文创产品带入内地城市展示。

“文化产业关乎大众生命质量。虽然澳门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是业界一直很努力。”穆欣欣说,文化局努力扶持创作者进入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为此设立了电影长片制作支援、原创歌曲专辑制作、时装设计样版制作、动画短片等四个专项补助计划,受到业界的欢迎。

在穆欣欣看来,文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创意可以赋予生活更多美的价值”。她说,它需要时间去培养,无论创作群体还是消费群体。近年来,澳门文创工作者的数量一直在上升。

“回归改变澳门文化生态”

作为坚持创作的澳门知名作家,穆欣欣深知回归对澳门文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她看来,回归以前,澳门作家的创作主要限于澳门这方小天地,缺乏宏大主题,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主题,但它有一种温度感和亲切感,是一种静水深流的状态。

“回归祖国让澳门作家走出小天地,在创作中去关注本土题材、历史叙事和宏大主题,主动挖掘澳门社会历史方面的资源。这是一个回归后的重大改变。”穆欣欣说。

她分析指出,回归以后,澳门作家有了更多向外走的机会,包括加入中国作协等,让我们有更多机会跟外面的世界交流对话;回归20年,澳门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给创作者很大冲击,让澳门作家思考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归也改变了穆欣欣的整个生活轨迹。因为20年前参与回归相关工作,她的个人生活与事业都有了更广阔空间。“20年来,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工作历练,我有了更多机会,幸福感不断提升,这都归结于回归。”她说。

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穆欣欣根据澳门本地历史题材创作了京剧《镜海魂》,表现葡萄牙人统治时期澳门人舍生取义的精神;回归20周年之际,在一次晚会上,她应邀演唱了创新版的京歌《七子之歌》——把流行音乐和京剧元素融合,歌曲改编者是中国著名京胡演奏家张顺翔。一首新《七子之歌》传达了她20年来的新体会。

“20年前,澳门人唱起《七子之歌》是盼回归的强烈情感;如今,我觉得应该是更深情的诉说和表白,笔淡情浓。20年来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澳门人需要用新形式唱出自己的新感受,唱给下一代听,也让他们在传承和创新中唱下去。”穆欣欣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