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水生态文明让“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更美丽(4)

水生态文明让“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更美丽(4)
2019-12-02 16:38:00 新华网

图为大沽河博物馆内景

  四、制度科研并重,多措并举修复水生态。

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先后出台了《大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青岛市生态补偿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上下游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使得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良好水环境质量的地区得到合理补偿,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大力实施水源涵养和水环境保护,强化补的功能,坚持“蓄一河清泉水、建一条经济带、成一道风景线”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提升水资源循环能力,形成绿色安全屏障。二是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修河道均采用生态护坡,河道生态治理率达到41.4%;开发再生水“产-学-研-用”链条式模式。通过深化再生水利用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坚持再生水与城市发展结合战略,用好用足再生水;通过政策经济手段,鼓励使用再生水,促进再生水行业健康发展等措施大力推进全市再生水开发利用。

  五、丰富水文化建设,以水文化带动水经济。

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水生态环境品质、河湖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有效带动旅游产业和滨河经济的发展。依托治理后的大沽河,深入挖掘大沽文化,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滨海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体系。积极推进沽河流域区市乡镇发展乡村旅游,组织开展了省级乡村旅游强镇、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有效带动城乡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沽河文化景观廊道。依河建立大沽河博物馆,传播沽河文化文韵,打造水景水情,人水和谐氛围。推进湿地保护与建设,全市亲水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主要涉水景观旅游从5717万人次增加到8081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4.4% ;滨水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滨水产业和价值高地。

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正确处理人水关系,按照“一轴两带”的总体布局,建设以大沽河干流为中轴,辐射周边地区,建设青岛特色的水生态中心,为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幸福的绿色生态型滨海青岛而努力奋斗。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