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1月21日电 题:乌江清,贵州兴——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治污记
新华社记者李黔渝、高亢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南岸主要支流和生态屏障。流域内拥有磷矿资源富集的磷化工生产基地,总磷超标一直是乌江治理的难点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贵州组合拳频出,举全省之力提升乌江生态治理能力,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污染源多重治理 弥补“环保欠账”
磷污染较为严重的34号泉眼治理,称得上贵州环保治污史上一个“壮举”。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磷石膏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记者曾多次暗访至此,泉眼涌出的白色浆水让当地群众一度忧心忡忡。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34号泉眼,只见泉眼下游碧水东流,清波荡漾。
长达十年时间,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贵州环保重点治理工程。贵州磷化集团副总经理赵武强介绍,贵州磷化集团在这座泉眼上就地修建起三座大型“净水器”,新一期工程仍在建设,目前每小时可处理5000立方米涌出污水。
点源污染问题逐步解决,源头控污同样关键。34号泉眼的污染源头为距离泉眼16公里、位于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排杉村的交椅山渣场,磷石膏废渣已将渣场堆成一座“雪山”。
赵武强说,2004年建设交椅山渣场时,国内还没有磷石膏渣场的建设标准,渣场在选址、设计、施工、防渗方面存在先天缺陷。磷石膏大量堆存后,雨水冲刷溶解导致污水渗漏,通过喀斯特地形的地下水系汇集到34号泉眼,对乌江造成水体污染,带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