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 题:北京外迁服装商户的河北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超
“90后”陆德彬每天一大早就会打开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大门,在自己创立的工作室里,他干劲十足。从北京大红门搬到河北永清云裳小镇,他从一个日韩潮牌服装代理商变成了自主设计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正演变为现实中的城市与产业的变革,3700余家服装商户从北京丰台、西城等地的批发市场外迁到河北永清,主要聚集在云裳小镇。协同发展不是让产业进行简单空间腾挪,而是带动产业升级与深层次变革。
“我们上世纪80年代来到大红门发展,刚开始是摆地摊,之后通过政府引导,进入商场。”河北永清朗臣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志飞说,后来经过打拼,他还在南五环一带建立了服装加工厂。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后,邱志飞开始在河北、天津寻找机会,最终决定在永清买地建厂。他认为,这里毗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定会成为商贸热土。
2017年2月,邱志飞加快了新工厂建设,还购置了一套行业领先的半自动激光绗缝设备。
2018年10月,新工厂一期竣工并顺利投产。“原来北京厂房有6000多平方米,现在这里13500平方米,厂子大了,机器新了,产能提高了,业务量还增加不少。”邱志飞说,新工厂二期明后年会启动,准备再建1万多平方米。
借助空间转移进行产业升级,还有陆德彬一家人。陆德彬的父母与邱志飞的经历比较类似,早年就在大红门做服装贸易生意。数十年,勤俭节约的老两口不但钱袋子鼓起来了,还在北京养育了一儿一女。
陆德彬和姐姐从小就在衣服柜台里长大,自然对服装产生了兴趣。到了上大学年龄,姐弟俩都选择了去韩国学习服装设计。陆德彬前年大学毕业后,赶上了大红门服装企业外迁。
今年参与群众游行队伍服装及鞋生产制造的共有14家企业,其中仅有4家是北京企业,其余企业全部都在外地,最远的远在福建。这为整个服装生产的检验、检查、协调、物流以及保密工作都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