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赋能“制造” 不只是让闲置设备忙起来
发展共享制造,既可以让掌握制造资源的龙头企业搭建平台,将制造能力分享出去,以大带小,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也可以促进制造业专业化分工,让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能力。
本报记者 刘 艳
提到共享经济,人们很容易想到“Uber租车”——利用移动设备、评价系统、支付、LBS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将汽车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达到双方收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崛起,这种共享经济也开始从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领域加速渗透,许多工厂开启了“共享制造”模式,制造业未来将成为共享经济的“主战场”。
10月29日,“共享制造”迎来政策利好——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推动支持50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让企业换个玩法更好活下去
“共享制造就是共享经济的创新模式在制造业的应用。比如,很多小企业买不起大企业的高价值生产设备,在设备空闲时,大企业将这些设备开放给小企业使用,就是一种制造能力的共享。”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但是,共享制造远不止于此,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也在共享制造的范畴内。从虚拟领域向实体领域延伸拓展,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等各环节,共享经济对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
王兴山的观点和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不谋而合。据该负责人介绍,共享制造的内容其一便是制造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的共享;其二是创新能力共享,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智力资源共享,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能力共享等;其三是服务能力共享,主要围绕物流仓储、产品检测、设备维护、验货验厂、供应链管理、数据存储与分析等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务需求的共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我们总把中国经济比作快速行驶的列车,如今,我们不仅需要让列车保持高速,还要让列车搭乘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