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恩施州打造了有名的“尖刀班”。
恩施州委书记柯俊说,我们把“精兵强将”向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倾斜,由村两委、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成“尖刀班”2433个、19737人,以充足的力量保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
去年引爆海内外媒体圈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田凤坪村“绝壁取水”,就是“尖刀班”的杰作之一。
坐落于朝东岩下的田凤坪村,是恩施市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是田凤坪村祖祖辈辈心头之痛。当地村民戏称“田凤坪令人愁,吃水贵如油。”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缺水成为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去年秋天,“尖刀班”成员罗方宇、杨文清带着村民成立探水队,身先士卒用绳索下绝壁,进百米之下的岩洞中寻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洞内一公里深处的清泉。为把清泉引下绝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抬着发电机、电线等设备,进入洞中铺设水管,安装发电机组。国网恩施市供电公司在洞口安装了一台“专变”,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经过各方努力,彻底解决了村里183户、780人的饮水难题。
这种例子在恩施数不胜数。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尖刀班”在绝壁上搭建136步天梯,在绝壁洞内建蓄水池,实现了铁厂村祖祖辈辈安全饮水的梦想;宣恩县晓关乡骡马洞村“尖刀班”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6公里长、5米宽的通村公路,结束该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迈步奔小康
脱贫不易,巩固更难。对于武陵山片区各地来说,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重庆市黔江区各级干部对两个群体格外关注——未脱贫户,以及虽已脱贫、但如遭变故也易返贫的脱贫边缘户。
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东达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田文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因高寒荒凉、地瘠民贫,外村姑娘都不想嫁过来
新华社昆明6月26日电 题:“志智双扶”促景颇山乡脱贫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庞明广 云南芒市西山乡全乡1.2万余人,景颇族人口占92.8%,人均有耕地5亩、林地17亩,资源禀赋可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