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0月21日电 题:大山深处的幸福回响——“精准扶贫”的“武陵答卷”
新华社记者 周楠、向定杰、谭元斌、李松
在武陵山深处的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上河村,贫困户唐邦顺今年秋天迎来了三件喜事:全家依靠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自己在新家附近工厂找到了工作,女儿考上靖州县第一中学!老唐在大门贴上对联:“搬出大山住新居喜上眉梢,升学上班两不愁乐在其中”,横批“三喜临门”。
这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陵山片区发起了脱贫攻坚战。
吹起冲锋号
贵州省铜仁市有29.33万名贫困群众要搬出大山,其中12.55万人直接搬到铜仁主城区和开发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规模,在全国少见。
为完成跨区域易地搬迁等艰巨的任务,铜仁市、县两级选派了近2000名科级以上干部包村、40000多名干部包户。“我们发起了脱贫总攻!”铜仁市市长陈少荣说。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边,“挂”在峭壁上的一口刀村令人望而生畏。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一句顺口溜,讲述了过去走完一口刀村的陡子、高毛、坳口、龙湾、凉桥几个组,要花一整天时间。全村360户人家,近1/3是贫困户。在高毛组,34户村民只有1.5亩水田,大家轮流耕种,轮一圈要34年。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怎么办?“市县领导来反复调研,最后拍板,搬!”村支书朱永学回忆道。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在这里响起。
如今,20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200多公里外的铜仁市城区开启了全新生活,住上了新房,家门口进厂上班,一个月工资赶得上过去种地一年的收入。年过花甲的田桂花说,“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种好生活。”
包括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交界地区71个县(市、区)的武陵山片区,总人口3600余万,有11303个贫困村,占全国贫困村数量的7.64%。近年来,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开山引水、修路建桥……武陵山的热土上,冲锋号嘹亮,各地集中火力发起脱贫攻坚的总攻。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不摘穷帽,就摘官帽”的气魄、“脱几层皮”的决心开展脱贫攻坚。目前,宣恩、来凤、鹤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30.61%降至5.83%。
活跃在恩施大峡谷景区的“背篓哥”刘成松,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户,“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今彻底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攒下存款数十万元。他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依靠旅游才有了好活路。”在恩施,近些年旅游迎来跨越式发展,绿水青山逐步转化成金山银山,40万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啃下硬骨头
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到最吃劲的时候,面临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就必须啃下这些硬骨头。”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说。
深度贫困地区无疑是“硬骨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是深度贫困县,去年,当地还有3个村因为没通路脱不了贫。
兴隆寨村就是其一。过去,村民从外面回村,需要先坐渡船,再在山里步行约1个小时才能到家,山货运不出去,山外的技术和人才引不进来。
“想尽办法也要修桥!”得益于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当地政府与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齐心协力开始建桥。扶贫干部们冒着刺骨的寒风,趟着冰冷的河水,经常吃住在工地上,终于在2018年12月,大桥以及24公里的村组公路建成通车。
通车后,周边村组1.2万人有了脱贫希望,3个村陆续打造了近170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贫困户预计每年从中直接获红利50多万元。
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恩施州打造了有名的“尖刀班”。
恩施州委书记柯俊说,我们把“精兵强将”向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倾斜,由村两委、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成“尖刀班”2433个、19737人,以充足的力量保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
去年引爆海内外媒体圈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田凤坪村“绝壁取水”,就是“尖刀班”的杰作之一。
坐落于朝东岩下的田凤坪村,是恩施市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是田凤坪村祖祖辈辈心头之痛。当地村民戏称“田凤坪令人愁,吃水贵如油。”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缺水成为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去年秋天,“尖刀班”成员罗方宇、杨文清带着村民成立探水队,身先士卒用绳索下绝壁,进百米之下的岩洞中寻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洞内一公里深处的清泉。为把清泉引下绝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抬着发电机、电线等设备,进入洞中铺设水管,安装发电机组。国网恩施市供电公司在洞口安装了一台“专变”,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经过各方努力,彻底解决了村里183户、780人的饮水难题。
这种例子在恩施数不胜数。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尖刀班”在绝壁上搭建136步天梯,在绝壁洞内建蓄水池,实现了铁厂村祖祖辈辈安全饮水的梦想;宣恩县晓关乡骡马洞村“尖刀班”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6公里长、5米宽的通村公路,结束该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迈步奔小康
脱贫不易,巩固更难。对于武陵山片区各地来说,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重庆市黔江区各级干部对两个群体格外关注——未脱贫户,以及虽已脱贫、但如遭变故也易返贫的脱贫边缘户。
在黔江区中医院骨科病房,经过膝关节手术治疗的王永平,得知以后能摆脱拐杖,实现自由行走时,这位51岁的贫困户高兴得想要大喊。
黔江山高坡陡,容易导致骨关节磨损大,加之山区潮湿阴冷的气候,髋膝骨关节病多发,致残率高,是稳定脱贫的“拦路虎”。近年来,黔江区整合资源,免费为符合手术指征的深度贫困户更换人造髋膝关节。经医保等报销后,剩余个人承担部分由政府兜底解决,让这些因病致残的深度贫困户摆脱残疾,实现“救治一人,脱贫一户”。
对脱贫边缘户,黔江区也有对策:类似“股权扶贫”这样的长效增收机制,脱贫一段期限内保留股权,享受分红;脱贫户发展产业的,继续给予贷款贴息;驻村工作队不撤,继续当好群众脱贫领路人……
作为武陵山片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大户”,在帮助70余万贫困群众“挪穷窝”后,“拔穷根”是湖南省目前正在着手的重点工作。
今年,怀化市的辰溪县将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上,要帮助15943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拔穷根”。辰溪县县长谢建军说,当地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1个,今年规划实施总投资达11.9亿元的后续产业项目有23个,重点发展稻花鱼、油茶、大棚蔬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引导搬迁户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形式加入,多措并举帮助他们增加稳定收入。
辰溪县大水田乡土桥村贫困户柴泽明,一家人过去挤在只有20平方米的破旧木房里,地处偏远,长期穷困。2017年,县里帮他搬迁到马路边,并为他量身打造了养鹅计划。“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搬出来后,天地宽了,致富也有希望了!”柴泽明说,通过发展产业等,他家今年毛收入可达到8万元。
除了加大劳务输出,辰溪县还重点推进贫困户在城区就业,鼓励企业在安置点办“扶贫车间”,实现“搬迁一户、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黄溪口镇毛家田村搬迁户舒青花每天吃过早饭,就走路来到“扶贫车间”上班,每月收入有2000元。穷了大半辈子的她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小孩读书也很方便,我们很满足。”
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东达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田文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因高寒荒凉、地瘠民贫,外村姑娘都不想嫁过来
新华社昆明6月26日电 题:“志智双扶”促景颇山乡脱贫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庞明广 云南芒市西山乡全乡1.2万余人,景颇族人口占92.8%,人均有耕地5亩、林地17亩,资源禀赋可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