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了休也不安生,天天往外跑。有的时候回来晚,就在沙发上躺几个小时。”高德荣的老伴马秀英心疼地说。
长期奔走在河谷边,高山上,难免落下了一些老毛病。看完新闻,高德荣接过老伴递过来的药,一把塞进嘴里服下。“作为党员,又不分退不退,我只是做些应该做的事。”高德荣说。
“全面小康,独龙族没有掉队”
2018年底,云南贡山传来喜讯:在党和国家关怀扶持、社会各界倾力相助下,独龙族宣告整族脱贫,告别延续千年的贫困。而这一切,为改善独龙族生产生活条件而长期奔波的“老县长”高德荣功不可没。
高德荣儿时的梦想和所有被高黎贡山挡在峡谷深处的独龙族孩子一样:吃得饱、有衣穿,走出大山。
经过几番寒窗苦读,终于走出大山,当上干部的高德荣始终放不下贫困的独龙江乡。他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在州府工作的机会,两次执意要求调回独龙江。
“党培养我,读了书、明了理,独龙江需要我,我就要回来。”高德荣说得干脆,做得漂亮。
刀耕火种、烧柴取暖,曾是独龙族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高德荣痛心地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独龙江乡北部区域有成片的香樟树,吸引了大批盗伐者涌入,他们挥斧放倒一棵棵香樟,挖出根茎提炼香樟油。直到2011年底,独龙族还过着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55元。
“路通了,电有了,好山好水还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发展产业。”这是高德荣常对乡亲们说的话。
穷则思变。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高德荣带领群众发展种植草果、重楼和养殖独龙牛、招引独龙蜂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新华社昆明5月1日电 题:记者蹲点手记:愿独龙族未来如彩虹般美好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姚兵 独龙江迎来了一次“高光时刻”。 在中国西南的极边之地,高山峡谷中的这条小江畔,聚居着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是独龙族妇女普秀香的家乡。作为独龙族传统手工艺织布州级传承人,她从小就和妈妈学织布,如今更是传承了妈妈织独龙毯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