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 晨
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城驱车10多分钟便到达了白玉明德小学。走进学校大门,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映入眼帘,孩子们正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
“这些年,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我们学校的环境不比城里的环境差。”初中数学老师陈碧英边走边介绍,“这是留守儿童之家,这是多媒体教室,这是图书室,孩子们可以自由借书,有兴趣还可以学钢琴、象棋……”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陈碧英扎根乡村已有21年。她说:“我用21年的时光陪着一届又一届孩子们成长,也见证着乡村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相信,乡村教育还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碧英最初参加工作时,是到蓬安县石孔中心小学任教。陈碧英回忆,那是她第一次坐上从蓬安县城开往石孔乡的班车,汽车在颠簸中艰难前行,爬上一座陡峭的大山,终于来到了一块平地。一群孩子从教室里跑出,围住了陈碧英,叫着“老师好”。
“那一刻只觉得鼻子酸酸的。”陈碧英说,“到石孔当老师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陈碧英被派到石孔中心小学四村小任教,那里条件更加艰苦——学校就是一座小庙,小庙因为由土夯成、由瓦盖成,在岁月的侵蚀下,一遇晴天就会变成高温大烤炉,一遇雨天就经常漏雨;老师吃饭要步行20分钟到中心校现做,吃完后匆匆忙忙赶回村小上课。
“我在县城旁边长大,刚到学校的时候生活上确实不大适应。”陈碧英说,但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憧憬,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其实妈妈是有机会到更好条件的地方工作的,但是她放弃了。”陈碧英的女儿说,妈妈舍不得白玉乡,舍不得学生,如果离开了,妈妈会失去她的快乐,所以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
2012年冬天一个周末,陈碧英正和家人吃晚饭,突然接到了学生潘丽华的电话,潘丽华在电话里向她请教几道几何证明题的解法。陈碧英放下碗筷,对着电话仔细讲解了起来,半个小时过后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她选择了送教上门。陈碧英家距离潘丽华家有30多里地。陈碧英耐心讲解,直到潘丽华彻底弄懂后她才冒着严寒离开,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了。
潘丽华从小是一名留守儿童,陈碧英不仅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她。潘丽华说:“陈老师总是像妈妈一样,照顾着我,疼爱着我,给了我母亲般的温暖。”
在乡村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陈碧英心疼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在学习和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孩子快乐的时候,她就快乐;这些孩子难过的时候,她总是比孩子们更难过。
“陈老师就像一个档案室,装满了每一个孩子的档案。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她就拿出学习档案,为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当孩子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就拿出生活档案,为孩子解决生活问题。”曾在石孔中心小学与陈碧英共事的汪继波说。
“陈老师,我考上重点大学了!”“陈老师,我在酒店当厨师了!”“陈老师,我也做老师了!”……陈碧英先后在石孔中心小学和白玉明德小学任教,用21年的时间为乡村教育点着一盏灯,火光明亮,生生不息。陈碧英教过的很多孩子都长大了,他们牵挂着陈碧英,一有好消息,总会第一时间和陈碧英分享。
对于陈碧英来说,不论是教哪个孩子,她都坚持将教育贯穿每个孩子的一生。她说:“不论是孩子在校还是已经毕业了,只要孩子们有需求,只要我有一点可供参考的经验,我就应该与他们分享和交流,否则我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现在条件更好了,孩子们不仅有了更好的教室,也要有与时俱进的老师。”陈碧英说,当一名教师是她最大的幸福,她要竭尽全力去做一名好老师。她总是不断鞭策自己,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陈碧英在白玉明德小学的同事李芙蓉说,陈老师总是很忙碌,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最新的心理辅导方法等,她几乎用了所有的精力去实现她的教育理想。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5日 02版)
新华社海口4月12日电(记者罗江、陈碧琪)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央视网消息: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方阵中亮相的70组彩车,十一国庆节后陆续在北京多地与公众见面。其中有7组主题彩车入驻北京展览馆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天上有一颗小行星,2011年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在浩瀚宇宙闪耀。闵恩泽,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