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赫哲族经历了从濒临消亡到定居渔猎,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目前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变迁。
在祖国大家庭关爱中奔入“小康”
在尤桂兰生活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整齐的街道间,并列着一排排花园式二层小楼。村内广场上,老人和孩子们饭后正沐浴阳光,遛弯打趣。
“2013年8月,村里遭遇特大洪水,农田被淹,房屋被冲毁。灾后,国家帮我们重建了美丽家园。”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乡党委书记高学智说。
村里醒目处展示赫哲族发展变化的一处展览,不时吸引来访者驻足。照片无言,印记着一个少数民族“旧貌换新颜”、率先奔入小康社会的70年不平凡岁月。
“小时候,一家人住在地窨子里,土话讲‘在地上挖坑就住’,住了10多年。后来和叔叔家一起盖了3间平房。”75岁赫哲人尤玉凤指着展板照片说,“没敢想,这辈子还住上二层小楼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冬季有地暖,脚踩地板也不怕。”
走进孙玉民所在的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秀丽。这几年,村里给大伙盖起了赫哲新村,当地最后一批茅草房的主人也搬了进来。
从捕鱼到务农再到写作,孙玉民近年来专注于记录赫哲风采。去年,他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赫哲神舞》成为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提名剧本。
“从‘活下来’到‘过得好’,赫哲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奔向美好生活。”孙玉民说,自己要把赫哲族70年的精彩变化更多地讲给大家。
把民族优秀文化永续“传唱”
“自从来了共产党,我们的生活多美好。”八岔赫哲族乡伊玛堪传习所内,大家载歌载舞,唱起民族歌谣《乌苏里芒目》。尤玉凤说,他们一周来学习两三次,学员从10岁孩子到70多岁老人都有,大家已经会唱10多首传统歌曲了。
“农业、农村、农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6月27日至2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主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举行。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汇聚磅礴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新图景新华社记者“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6月12日,教育部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并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