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已从2007年的2.2:60.6:37.2,调整为2018年的1.5:47.7:50.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占比超过45%。
为引导太湖流域绿色发展,苏州、无锡等地探索生态补偿立法。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顾杰介绍,2014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近年来,苏州已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超过80亿元,而太湖流域的镇村是生态补偿资金获益最集中的地方。
濒临太湖的柳舍村因临近太湖水源地,发展企业受到限制,曾一度是当地的经济薄弱村。得益于生态补偿政策,依靠清新的村居环境,柳舍村已改造成特色田园乡村。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乡村环境,让柳舍成为一处“网红打卡”景点。每到周末,村里的民宿一房难求。
“太湖治理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费志良表示,目前苏南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群。在2018年公布的第一批江苏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中,苏南地区占44%。
水质趋好仍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而2007年为劣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5.6,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15条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中7条河流水质较去年同期改善1个类别。
自2007年暴发蓝藻水危机事件以来,太湖已连续11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目标。太湖正逐渐恢复昔日鱼翔浅底、碧波荡漾的美景。
太湖水质稳中趋好的同时,也应看到水质改善的“边际效益”在递减,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
“总磷等个别指标降幅空间有限,成为制约太湖流域水质改善的最大短板。”费志良说,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蓝藻湖泛隐患不容忽视。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超过环境容量。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仍需久久为功。费志良表示,下一步,在贯彻国家太湖治理总体方案、落实江苏省各项太湖治理规划方案基础上,将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等六大类关键性工程,攻坚克难、精准施策,进一步改善太湖水质和流域生态。
新华社南京4月19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该所太湖生态系统研究站科研人员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计算,发现随着气候变暖,近些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间显著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