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在延安提出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一场深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治理工程。据延安市政府统计,在延安,有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参与到这一工程之中。
退耕还林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退耕还林,林业局拉来树苗,不少人不好好种。一棵苗子拿几个土块盖上就算栽好了,活下来的树苗才一半。”延安市吴起县马湾村村民马万山说,“1999年,很多人说退耕的粮食和补助怕是哄人的,到了2000年,粮食和补助真的发到了每一户,大伙儿这才信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补助的兑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积极性,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植树造林当中。
和“插个树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为了种树,延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年中的春、秋两季,是种树的季节,而天气这时往往还很冷。在延安黄河两岸的白于山区,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农民们把树苗放在背后的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农民不仅要来回多趟背树苗,还要在几乎直立的山崖上挖坑、种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个干馍。”一位曾多次采访退耕还林的当地记者说。
乱石丛生的陡峭崖畔,存不住水、种不了树。但人们却并没有放弃,他们想出办法,沿着崖畔用石头垒坑,在坑中填入运来的黄土,把大苗栽进去,再进行灌溉。在一面面陡峭的山坡上,延安人用这样的“土办法”,种活了一片片树林。
“嗨不下”个绿色新延安
不惜力、不放弃,延安人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改变了黄土高原的面貌。根据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数据,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5%,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8年的81.3%。
新华社西安5月12日电 题:我从延安来——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斌、蔡馨逸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再过不久,距离延安市区50公里的南泥湾就要迎来一年中最美的赏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