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风采录·驻村干部)金教授的驻村扶贫笔记
新华社武汉9月15日电 题:金教授的驻村扶贫笔记
新华社记者李伟
中秋刚过的神农架西麓,秋意正浓,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天天住在村里的金梅教授,俨然一个地道“老农”,正在走访贫困户督促生产收获。不论走到哪儿,她的手中始终都带着一本笔记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金梅笑声爽朗,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驻村扶贫期间,她一直保持着入户调查做笔记的习惯,如今已写下7本入户调查笔记。
金梅教授的最新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贫困户陶卫红今年的产业脱贫情况:12亩烟叶种植,纯收入3万元以上;7箱采用新方法养殖的中华小蜜蜂,每箱一年可产蜜20斤,每斤能卖到70元至80元。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来算,陶卫红家已经成功脱贫。
今年53岁的金梅,是汉江师范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她经常走村入户开展调研,用她的话来说,进入村庄田野,有知识储备的先天优势。
“离开讲台到农村扶贫,调查技巧的优势一开始有用,但是长期做农村工作,还是得有与农民打交道的热情,得真诚,尊重每一个个体,热心、细心、耐心。”金梅告诉记者,自2014年8月起,她来到离家300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作为驻村干部,已经几乎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金梅喜欢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进驻公祖村后,她就开始入户走访。但是,村上的贫困户大多住得分散,往往不能驾车,全靠步行,加上询问得仔细,一天下来,走不了几户。
在金梅最初的笔记本上,记者找到了公祖村给她的第一印象:公祖村位于湖北与重庆交界处的大巴山区,海拔最高近2000米,是十堰地处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1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新华社太原8月29日电 题:驻村干部夏成方:十几双鞋子跑出富民路 新华社记者孙亮全、王井怀 8月,夏成方离开了山西省壶关县水池村。 两年间,这位全国总工会派来扶贫的第一书记在水池村里住了6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