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村民们提升种养殖技术、丰富外出务工技能,彝海村还聘请四川省农科专家刘旭、冕宁县森林公安局局长袁斌等组成师资队伍,在农民夜校定期授课,还有专业人员教授电焊、厨师等技能。经过培训,村民沙马伍各木就在村里的幼儿园给孩子们做饭,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
村民果基说脖子以前因为父亲欠下的数十万元外债,家里条件确实困难,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把家里的8亩地流转给了村集体,一年租金3600元;家里的新房租给了进行景区开发的四川能投彝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一年租金9000多元;再加上自己和妻子外出务工,一年收入加起来能有数万元。
“把农特产卖给我们,把房子租赁给我们开民宿,在景区务工,如今,村民们增收的途径多了,精气神也更足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中的红色遗迹,帮助更多老百姓稳步增收。”四川能投彝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柳说。
马强说,村里现在还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随着农家乐办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们一定能在脱贫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沙马依姑见证了当地彝族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弟弟继承了父辈的身份担任毕摩,但家中在大学读书的下一代已经有了人生新选择。沙马依姑说:“年轻人也想深入研究‘彝海结盟’,讲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推动民族团结发展的故事。”(记者邹乐、黄玥、肖林、张超群)
新华社西昌9月6日电 题:“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干一辈子”——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干部余小平 李国利、王玉磊、刘宇英 9月初的大凉山,秋雨连绵,山路泥泞,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新华社成都9月11日电 题:彝家土豆:“穷根子”变身“钱串子” 新华社记者黄玥、邹乐、张超群 土豆,是彝族人的命根子。彝族人世世代代吃土豆,但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土豆,“命根子”也是“穷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