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3)

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3)
2019-09-09 19:33:00 新华网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地震,学校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主动请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被灾区的满目疮痍深深刺痛,他落泪了:“地震造成的损失太大了,一定要想办法预测。”

他作出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依托自己的地质构造学术成果,转向中长期地震预测。

“德威从已经颇有建树的构造研究,转到比较冷门的地震预测,这样的决心不是一般人能下的。”同样多年研究地震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曾佐勋说:“想国家的事,掏自己的钱,这是他更可贵的地方。”

2010年8月,李德威在东昆仑野外营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东昆仑、汶川、玉树……李德威一次次奔走在震区,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其他课题都被搁置;没拿到科研经费,自掏腰包数十万元,请专家做学术支持,垫付差旅费、会议费,资助研究地震的民间机构。资金困难时,他甚至想抵押自己的房子……

“白天调研、学习,晚上内部讨论,几乎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对李德威超乎寻常的执着,学生陈继乐记忆犹新。

2010年4月,李德威在玉树地震后赴现场考察(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这份使命感,甚至让他将生死置之度外。

2009年8月,李德威又出现在汶川震区。

一个近300米长的堰塞湖,挡住了前往一个重要地质观察点的去路。湖边有一艘抗震救灾留下的小救生艇,但只能容纳两人乘坐。

“你们两个人划艇过去,其他人在原地接应。”李德威给随行的学生们做了安排,“我自己游过去。”

“不行!李老师,那样太危险了!”看着两侧悬崖陡立,山石摇摇欲坠,学生们极力劝阻。

“我水性好,不要担心!”

令人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李德威游到湖中间时,突然,两侧悬崖乱石落下,砸在湖中溅起高高的水花。

岸上的人揪紧了心。李德威拼命加速,终于安全游到对岸,带着学生采集样品。

这份使命感,让他遭受重挫也绝不放弃。

2013年,经学校推荐,李德威获邀参与国家某部委牵头的卫星预测地震信息的重大专项,牵头负责其中一项地震机制与预测课题的申报。

李德威马上赶赴北京,一干就是两年。

他倾注心血,却未能得到课题项目,由此陷入事业低谷。

“德威,听我一句,你能不能先写几篇文章,做几个别的项目?”

学校后山的小饭馆里,看着落寞的弟子,年过八旬的导师杨巍然教授心疼地劝告。

“杨老师,我跟您说心里话,我搞科研为的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服务于国家、人民。”李德威眼中闪动着光芒,“再难我也要干!”

新的研究思路,正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成型——

李德威认为,深埋地下的干热岩所蕴含的热能,可称为固热能。如果聚集的固热能大量集中释放,就会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如果把聚集的固热能提前、缓慢释放掉,可以减小灾害的破坏性;同时,对固热能大规模利用,将实现“取热、减灾、减排”,一举三得!

2010年11月,李德威参加香山科学会议(拼版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